全面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安徽迈向新兴工业大省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26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宏伟战略,全面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围绕打造“三个强省”、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总体部署,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相继实现“四大突破”,即规上工业增加值(10081.2亿元)突破1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1645.9亿元)突破4万亿元、工业利润(2078.9亿元)突破2000亿元、规上企业(20028户)突破2万户,安徽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形象已基本确立。
anhui
安徽迈向新兴工业大省(图片来源:互联网)
  谋细谋深谋实发展思路
 
  立足安徽实际,牢固树立“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工作理念,相继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万千百十”行动计划、加快高成长性产业发展意见、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等政策文件。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三位一体”推进制造强省、科教大省、技工大省建设,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方向”,推动出台了《制造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和“制造强省政策10条”,资金规模达25亿元,有效提振了制造企业投资和发展信心,确立了“三大四强”目标体系,即到2021年,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规模工业企业数力争迈入全国前8、前10、前5,实现“大”的跨越;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产业、基地,实现“强”的晋级。同时,提出构建强技术、强基础、强链条、强品质、强人才“五强”支撑体系,明确了“7+5”产业发展重点,勾勒了互联网+制造、基地+基金、龙头+配套、存量+增量、集约+循环的“五+”发展路径。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贯彻落实“1+8+4”政策体系,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降成本。牵头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推动出台“降成本20条”、“降成本新10条”,2016年减轻企业负担702.4亿元,预计2017年降低企业成本1000亿元以上。坚定去产能。开展淘汰落后产能、钢铁行业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专项行动,2013-2016年,去除煤炭产能1617万吨、钢铁1059万吨、水泥1501.1万吨;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关闭。严厉打击“地条钢”违法生产行为,今年共发现和取缔“地条钢”企业13户,拆除中频炉设备110台,产能约250万吨。着力强供给。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86家、其中国家级69家,认定行业技术中心12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余家,培育认定省级新产品2438个、安徽工业精品236个,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9、中部第1位。今年还以“精品安徽、精彩安徽”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将推出安徽工业精品系列展销。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动能
 
  坚持推进技术改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培育工业经济新动能。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谋划出台《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推进方案》,明确了今后五年技术改造的施工图、目标系,坚持不懈开展技术改造,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2013-2016年,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1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4,占工业投资总额1/2以上,对新增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领域和国家重大工程包,三批次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87个,安排基金规模128亿元,项目数和资金总额均居全国前列。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三重一创”,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存储芯片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电子基础产品、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5大产业纳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领域,培育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102个。电子信息产业“屏-芯-端”产业链加速形成,产值一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从2013年1811亿元起步,预计2017年产值将突破4000亿元。
 
  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不断推动新型制造业发展壮大。主攻智能制造,“点线面”立体布局,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活动和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改造数字化车间和生产线100个、智能工厂20家,今年11个项目进入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名单,75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评定,均居全国第4位。发力绿色制造,持续推进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着力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新体系,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海螺水泥等6家企业、美的无霜冷藏冷冻箱等54种产品、宁国经开区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园区示范名单。培育服务型制造,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阳光电源等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连续3年成功举办“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创建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15家,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繁荣发展
 
  聚焦“双创”激发活力,大力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坚持“抓大扶小育特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2016年全省私营企业73.33万户,比2013年末翻了一番;民营经济增加值13907.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7%,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8%,比2013年提高2.8个百分点。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每年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总数已达1200户,140户企业成长为全国“隐形冠军”。今年首批169家企业在“专精特新板”挂牌,其中45家企业已获融资4.9亿元。加强载体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手段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培育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135个、国家级7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213个,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专业镇22个。目前,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全省近1/4,带动从业人员163.54万人,集聚企业29692户,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举办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洽谈会,推进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70多家境外世界500强入皖投资,460多家皖企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地区“开疆拓土”。(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北京市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6.6%

    北京市统计局5月4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8%,比去年全年提高3 7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与去年相比,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为工业发展提质增效打下较好基础。
    2017-05-06
  • 安徽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简称“三重一创”),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7-06-10
  • 上海工业新解:传统品牌与新兴产业竞相迸发

    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一批参与全球性产业竞争、体现高端制造业与精准服务水平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园区。具体一点说,就是统筹推进60多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0%以上。
    2017-07-12
  • 辽宁:做优做强传统产业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破解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辽宁省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按照“三个推进”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在补短板、去产能、降成本上,全面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2017-07-31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