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十年来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发展呈现新变化


时间:2015-04-27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黑龙江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①简称民营工业,下同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然而,曾经以重工业为主体的民营工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对此,我们对2004─2013年我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经济发展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明确优势,找出差距,为实现民营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十年间全省民营工业经济变化状况

  2003年10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4年3月,黑龙江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由此,我省迈出了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脚步。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经济发展持续跨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黑龙江省民营工业经济实现了总量和质量的跃升。

  一民营工业经济实力变化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自2004年以来的十年间,我省规上民营工业总产值以年均31.7%速度快速增长,到2013年达到5881.4亿元,比2004年增长11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14.2%提升到2013年的42.8%,提高28.6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47.5亿元,比2004年增长10.6倍,年均增长31.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04年的13.2%提升到2013年的40.9%,提高27.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到334.2亿元,增长16.3倍,年均增长37.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由5.8%提升到29.1%,提高23.3个百分点。透过民营工业10年发展的直方图,可以看到我省民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3年底,全省民营工业企业达3163家,比2004年净增1923家,增长1.6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7.2%,比2004年提高28.9个百分点。全省民营工业销售产值达到5723.1亿元,比2004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31.9%,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4年的14.0%上升到42.6%,上升了28.6个百分点。同时资本积累快速增加,全省民营工业资产总额达到3596.4亿元,比2004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22.4%。

  3.骨干龙头企业迅速增加。截止2013年底,在全省民营工业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449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52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1344家和51家。2013年亿元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17.8亿元,比2004年增加4573.9亿元;户均由2004年的2.3亿元增加到3.3亿元。

  二民营工业产业结构变化

  2004—2013年,我省民营工业结构通过调整和优化,由依赖资源增长向高新技术和精深加工产业转变。民营工业结构变化如下:

  1.从重点产业看,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一是规模变化:2004—2013年,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较快。2013年,全省民营装备工业企业550家,占全省民营工业企业的17.4%;石化工业303家,占9.6%;食品工业1033家,占32.7%;能源工业291家,占9.2%,分别比2004年净增316家、114家、696家和229家。民营四大支柱产业企业合计占全省民营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由2004年的66.3%提高到2013年的68.8%,提高2.5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4年的32.1%提高到53.1%,提升21个百分点。二是增长速度变化:2013年全省民营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703.1亿元,比2004年增长9.8倍,年均增长30.2%;石化工业626.3亿元,增长5.1倍,年均增长22.3%;食品工业2457.8亿元,增长15.1倍,年均增长36.1%;能源工业351.2亿元,增长9.7倍,年均增长30.2%。三是占比变化:与2004年相比,表现为“三降一升”,2013年民营装备工业产值占全省民营工业的比重为12.0%、石化工业占10.6%、能源工业占6.0%,分别比2004年下降1.6、10.1和0.7个百分点;民营食品工业占41.8%,比2004年提升10.7个百分点。

  2.从行业结构看,轻工业占比在提升。2013年,全省民营工业经济中,轻工业产值达到3497.9亿元,增长13.7倍,年均增长34.8%;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48.4%上升到59.5%。比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805家,比2004年的191家净增加614家,占民营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从2004年的15.4%上升到25.5%,上升10.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达到2012.5亿元,比2004年增长19.4倍,占比从2004年的20.1%上升到34.2%,提高14.1个百分点。

  2013年,全省民营重工业产值达到2383.5亿元,比2004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28.3%。重工业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51.6%下降到40.5%。

  3.从发展方式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2013年,全省民营工业处于转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单一追求总量扩张逐步向发展质量转变。2013年,全省民营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个传统加工行业工业总产值共计547.3亿元,占全省民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7.2%增加到9.3%;装备、石化和能源工业3个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80.7亿元,占比从40.7%下降到28.6%,下降12.2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2个特色优势潜力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601.8亿元,比2004年增长13.8倍,占比由2004年的35.8%增加到44.2%,提高8.4个百分点。

  三民营工业出口结构变化

  2013年,全省民营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57.8亿元,比2004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20.7%。在民营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2004年,18个行业有出口产品,出口交货值行业排名第一的是纺织业3.1亿元;位列第二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1.6亿元;第三位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6亿元。到2013年增至21个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由2004年的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18.8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挤进第二位8.4亿元;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仍保持第三位6.0亿元。

  出口交货值占全省民营工业的比重超过百分之十的行业,2013年是农副食品加工业3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和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0.4%;而2004年则是纺织业29.3%、农副食品加工业15.4%、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4.8%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

  出口交货值超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2013年有17家,出口交货值合计39.8亿元,占民营工业的比重为68.9%。超过3亿元的有4家,分别是宝清县中庆农副食品有限公司6.9亿元、宝清县桦宝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5.4亿元、哈尔滨工大奥瑞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3.9亿元和大庆路通科技有限公司3.2亿元。而2004年没有一家企业出口交货值超亿元。

  二、十年民营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十年的发展历程看,我省民营工业发展呈快速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企业规模偏小,大中型骨干企业少

  十年来,全省民营工业企业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总体规模还不够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偏少,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3年,全省民营工业企业有29家大型企业、中型企业261家、小微型企业2873家②,占全省民营工业的比重分别为0.9%、8.3%和90.8%。民营工业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为1.9亿元,其中,大型企业户均产值13.9亿元、中型企业4.0亿元、小微型企业1.5亿元;目前全省无一家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50亿元以上的企业也只有3家。从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看,我省只有4家跻身国内民营工业企业制造业500强企业,与相近省份和民营工业发达省份相比,除吉林、陕西、广西三省入围企业比我省少,内蒙与全省持平以外,其他省区都比我省多,有一定差距,与民营工业企业发达的大省浙江和江苏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分别少119家和98家。

  二产业结构不优,市场竞争力不强

  十年来,虽然我省民营工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张,但在所涉及到的39个大类行业中仍以初产品加工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而高科技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少。2004—2013年十年间,工业总产值增幅超过20倍的企业主要是传统加工业,如文教、工美、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478倍,纺织服装、服饰业67倍,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31.3倍,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6.3倍,专用设备制造业22.5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1.9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0.7倍,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9.8倍,上述八个行业2013年的工业总产值合计只占全部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3.3%。而从企业增长较快的3个行业看也说明了产业结构不优,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05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7家、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38家,占全省民营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5.5%、9.7%和7.5%,比2004年分别净增614家、199家和169家。民营工业生产自动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只能承担劳动密集部分、处于中低端生产环节,产品多为中低档,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布局分散,不能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益。比如,农副食品加工业平均每户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仅为2.4亿元,平均每户企业的资产总额不足0.8亿元。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整体竞争力不强。

  三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我省民营工业企业科研投入相对不足,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购买和模仿仍然是民营工业企业技术来源的主渠道。据对311家民营工业企业调查显示,2013年,只有59家企业有研发机构,占被调查企业的19.0%,用于新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仅占被调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4%,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奥斯陆手册》的标准,企业R&D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4%,表示其创新能力中等,我省民营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4%,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行业分布不够合理,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十年来,虽然我省民营工业经济发展的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但新兴战略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偏低,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从市地发展看,全省民营工业经济发展区域统筹还不平衡,在协调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可以发挥特色的领域发展不足, 2013年,全省民营工业大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如:哈尔滨64家、绥化47家、牡丹江32家、齐齐哈尔30家、佳木斯11家、大庆10家,六个市地大中型企业占全省规上民营工业企业的66.9%,其它八个市地仅占33.1%。

  五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管理相对落后

  民营工业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职能专门化,管理工作由企业所有者自己兼任,或者把各种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加以简化合并后集中于少数几个人手中。由于管理者缺乏专门的专业化训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简单化和集权化,导致了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的高度集中,大股东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企业运行机制尚不够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同时大多数民营工业企业缺乏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创新能力,缺乏科学的发展思路,敏锐捕捉商机和战略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