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粮食“十一连增”


时间:2014-10-30





  金秋十月,全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的庄稼地里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人们在奔梦的路上收获着希望。

  2013年黑龙江粮食总产达到1200亿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今年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保持在2.1亿亩以上,比上年有所增加,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虽然此前一些地区发生了洪涝和干旱灾害,给局部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从整体上看,今年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长势较好,成熟度也不错。”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谢庆华表示,今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将实现“十一连增”,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转变国内经济结构提供强劲支撑。

  “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对农民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大。加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优化和调整种植结构,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等因素,都为黑龙江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王忠林表示。

  近年来,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呈跳跃式增长。粮食总产连续跨过800亿、900亿、1000亿、1100亿斤四个台阶,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养活全国1/6的人口。

  在高起点、高基数之上,“十一连增”是如何实现的?在气象灾害、生物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情况下,在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粮食连年增产的支撑是什么?

  发展现代大农业

  地广人稀、耕地资源丰富的黑龙江,以机械化为核心发展现代大农业。

  建三江,世界最珍贵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这里的黑土地广袤肥沃,“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建三江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窗口。

  “建三江展示出的大规模、大机械、大水利、大科技,以及大园区、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代表着黑龙江大农业的特色,这是几代北大荒人创造的奇迹。”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说。

  “黑龙江只能算是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却远不是农业强省。一方面,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生产力水平不高。但另一方面,黑龙江却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广人少、耕地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大农业的条件。”王忠林表示,现在围绕“大”字发展农业让黑龙江的增产之路前途坦荡。

  推进农业现代化

  育好良种,“有收无收就在于水”。打造国家永久稳固的大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转变水利发展方式,着力夯实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水利基础。

  水稻种植步入“快车道”。长期以来,在水稻种植中,灌溉水浪费严重等问题长期存在。但在绥化庆安黑龙江水稻灌溉试验中心,每一株水稻都有一根导管通到地下,而在地下,通过检测数据对比,来分析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需水规律,从而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绥化是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整市制、整建制推进示范市,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达到了305.8亿斤,比2010年增幅超过10%,可为全国人均提供23.3斤粮食。“靠的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高速转化。”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介绍,绥化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带,并实现无公害食品全覆盖。

  “绥化的创建活动很成功,使各个核心区的区内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也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农业开发办主任王庆江说。

  发展节水灌溉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据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陆兵介绍,全省计划投入资金63亿元,新建灌溉水源井12000眼,新建、续建与改造小型蓄水工程440处,修复水毁工程348处。

  夯实粮食稳产高产基础

  大市场推出大品牌。黑龙江的五常市,现在几乎成了优质大米的代名词。数年间,五常大米实现了从鱼龙混杂到质量追溯认证的一次大转身。

  五常投入5000万元搭建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在全市稻作区开展生产记录、产地证明填报、信息追溯查询,五常所有水稻资源实现信息覆盖,全程监管大米市场。目前,五常市有近20家大米加工企业达到规范化生产,并拥有自主“身份证”管理体系。实行“身份证”管理,消费者可以通过质量追溯查询鉴定五常大米。

  大品牌带来大收益。五常稻花香2号米售价比普通米每市斤最少高2元,仅此一项五常稻米产业即可年增加效益14亿元。现在,不只是五常,黑龙江各地都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黑龙江农产品的大品牌。黑龙江的农业在奔梦的路上收获着越来越多的希望。

来源: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