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进专利技术生物有机肥在黑龙江省受宠


时间:2013-03-26





  同时办两个分厂,让善耕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彦耕的蛇年在异常忙碌中拉开帷幕。“没想到现在农民对生物有机肥的渴望和需求如此之大,市场份额成番论倍地增长,作为企业,我们必须提前布局,做好准备。”

  宋彦耕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同时在黑龙江筹建两个分厂的缘由。自2003年在大庆市创建首个肥料企业以来,十年生物有机肥料的研发推广经历,让从IT行业转战农业领域的宋彦耕,亲历了有机肥料从识者寥寥到受热宠的全过程——面对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和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健康饮食理念,能用生物方式安全有效地让黑土“重生”,成就了生物有机肥的今天。

  “两个分厂一个选址在查哈阳农场,一个在绥化落地;一个已经立项,一个正在谈合作,当地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其实,生物肥料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上就出现了这类肥料,到现在可以说是品类齐全、丰富多样。那么宋彦耕的肥料何以在其中独树一帜、备受热宠呢?

  “关键是创新。”宋彦耕感触颇深地告诉记者说,搞产品研发时,我们没有按照传统做法到市场上找好产品学习借鉴,而是针对制约生物肥料发展的关键问题,利用IT行业思维及应用优势,直接瞄准国际生物农业平台,搜索最好的技术应用并创新组合,所以我们的肥料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比如说: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发酵方法,传统自然发酵不适应大规模生产,我们通过功能细菌的作用实现快速高温发酵,一来生物肥的基质消毒更彻底;二来更有利有益菌扶壮菌群、充分繁殖,这是核心技术的一个主要部分。目前国家生物肥料的质量标准是每克肥料中有效菌个数达到2000~2500万个,我们的“善耕”肥每克含有效菌实际可达1.2亿个。再有,目前制约生物肥料推广的重要因素是难以工业化生产。在很多情况下,农业的效益是靠数量累计的:难以批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好的东西也难以推广——这是国内绝大多数生物肥料生产企业无法突破的关键问题。我们突破性地解决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应用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研制的菌种,每吨可生产150~200吨成品“善耕”有机生物肥料,核心技术还将肥料的活性由普通产品的6个月延长到36个月,实现了高科技生物产品大批量工业生产低成本化问题。

  “善耕”肥最独特之处在于自主研发的BPA-α微生物技术——2011年获得国家专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菌株组合微生物技术。“因为不同的菌种之间有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微生物菌种剂都是单一菌种产品,同类产品都是少数菌组合效果单一,而现实中土壤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善的方面是多样的。采用多菌株组合微生物专利技术,‘善耕’生物有机肥料的有效菌群种类达25种以上,实现一种肥料同时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以及钝化重金属、分解农药残留等多项功能。”宋彦耕说,正是这个技术,实现了生物肥料的最高境界:像中药配方一样,根据土壤状况任意将有益于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的菌种“粘接”在一起,“一副药”搞定!应用这个专利技术,“善耕”肥迅速从最初的一个产品裂变成水稻、大豆、设施农业专用、经济作物专用及盐碱地改良专用的生物有机肥料大家族。

  十年间,“善耕”肥拿下了5项国家专利,成为国内生物肥料生产企业中的佼佼者。但市场看重的并非这些,让“善耕”肥在我省日益受到热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一家大型农场连续3年使用善耕有机肥种植水稻,检测结果显示水稻中铅含量从微量到“未检出”,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也不同程度地降低,而大米品质和产量却逐年提高;大名鼎鼎的响水大米与“善耕”肥相遇之后,产地小朱家村的火山岩有机石板米连续5年顺利通过欧盟有机认证。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