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化企“瘦身”增效


时间:2015-10-21





  在当前结构性矛盾、经济效益下滑等困境之下,化工企业如何提高人员工作效率、“瘦身”增效是许多管理者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日前,中国化工报记者在河南一些重点化工企业采访了解到,河南化企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坚持“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在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础上,优化组织、人员结构,推进智能发展,全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开祥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马江涛对中国化工报记者说,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控制人员总量,开祥化工实现了“一纵一横”的组织管理构架。一纵是垂直的扁平化管理,一横是平行的大部制机构设置。

开祥化工没有传统化工企业内部设置的分厂―车间―班组的组织管理模式,所有生产指令均通过总调度中心下达到每一个工艺人员,既减少了中间繁琐的管理层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2014年,该公司成功实施组织机构改革,进一步裁减了生产部门所属12个区室,形成了横向的大部制组织架构格局。

组织结构调整显然取得了效果。记者了解到,公司的BDO部管理着两套4.5万吨级的1,4-丁二醇生产装置,却只有一正两副3位部长,用工人数常年保持在180人左右。“若在其他企业,至少应该是一个分厂的规模,用工人数也会翻一番。”该公司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负责人李建超表示,在机关、服务部门,他们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同时,他们将设备二部电仪各室进行合并,整合设备管理检修力量,在未补充人员的情况下,满足了6套装置生产运行需要,大幅减少了外协工作量。通过这些调整,该公司2014年实现了人员配置比国内同类型企业减少30%以上的目标,每年节约人工成本超过3000万元。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下半年引进了咨询公司,开展了“战略梳理与组织优化”管理变革项目,对公司现状进行深刻分析,总结出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对标最佳实践,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战略。

黎明院2014年7月完成了组织结构调整,将原有18个职能管理部门优化整合为12个,逐步形成了综合部门、大部门制的管理架构。同时,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积极进行内部岗位调整、流程梳理和制度完善各项工作,修订完善综合管理、采购管控、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8类制度共计53项,逐步规范了各条线的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

“当前,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任务出发,建立一个较为理想的人才群体结构,着力创造引进、育才、留才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人才群体的作用。”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定员,提升人员效率,是河南化工企业面对专业人才减少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开祥化工在2014年初全面启动管控一体化项目建设,将DCS和PLC集成,建成以总调度为中心的生产管控系统(MES)。两化融合的实施,使公司各业务流程实现重大变革,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员效率。

据了解,该公司供应部人员长期保持在27人,在采购任务量逐年增大的同时,非但没有增加人员,而且采购时间由原来的10天缩短到了7天。在设备管理上,他们通过实现设备管理智能化进行点巡检管理,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还使智能控制率达到90%。

通过两化融合,开祥化工生产系统的人工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他们将节省下来的人力投入到技改创新和挖潜增效中,并强化各装置的生产运行协同控制,提升协同效益。2014年,该公司完成利润2.61亿元,人均利润24.82万元;产值26.74亿元,人均产值254.42万元,实现了企业的高效益、快增长。今年前8个月,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定。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并加以管理和改善,还可以提升人员效率,实现经营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有效统一。”南阳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对记者说。

据了解,该公司充分利用MES、ERP、LIMS等,实施生产经营、财务、质检、物资等专业化集中管理,优化了人员,减少了管理环节。通过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物料移动和平衡状况,企业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收率和产品质量,2014年实现降本增效4864万元。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安全环保生产持续保持平稳态势。

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新进员工较多,人员素质不一,距离满足企业项目扩张和生产需要尚有一定差距。该公司从今年4月份起,实施“结构优化,精员增效”方案,要求“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员不减工资总额”。凡因效率提升缩减了岗位人员,在岗人员工资将得以提升。凡是自然减员,主要靠内部优化调整。将原来的四班三运转调整为三班两运转,同时合并岗位,实行了新的考勤轮班制度。目前,该公司虽减员近300人,但生产仍然稳定高效。精减下来的人员已充实到新的项目建设中。

来源: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