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全省对外开放新平台


作者:栾姗    时间:2015-07-30





  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于2004年6月封关运行,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是我省最早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河南首个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

  开放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之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崔绍营说,经开区要紧紧围绕郑州市“开放创新双驱动”的战略,快速推进出口加工区B区封关运行,积极申建经开综合保税区,进一步提高承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能力,着力打造全省对外开放新平台。

  今年上半年,郑州出口加工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平稳高速增长,完成进出口7.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完成工业总产值41.2亿元,同比增长39%。

  “小空间”做出开放“大格局”

  0.9平方公里的围网内,富士康、硕达钻石、优传、旭日等进出口企业标识相继跃入眼帘,这里正演绎着“小空间”做出开放“大格局”的传奇故事。

  来自全球的天然钻石,经过毛坯、切割、打圆、切磨、质检等工序,从出口加工区送至世界客户的手中,郑州硕达钻石有限公司可贡献年出口额2000万美元;富士康给苹果手机生产的配套零组件,年产值达71.6亿元;世界600多种单品的美食,郑州旭日进出口有限公司“买全球、卖全球”,让河南消费者不出国门尽享全球美食。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郑州出口加工区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超硬材料精细加工、仓储物流、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主导产业格局,手机零组件、微米钻石线、人造金刚石微粉、锂电池原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势明显。据统计,2014年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额14.7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出口额11.2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进出口额、出口额分别占郑州经开区的74%和90%,对外开放的平台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郑州出口加工区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设立有专门的海关和国检办事机构,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通检模式,为企业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区内企业可最大限度享受通关便利化。同时,郑州出口加工区以开放创新为驱动力,不断创新监管制度,积极做好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创新监管制度的复制推广工作,郑州海关首批推出的9项制度全部在这里落地,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通关便利和成本缩减。并且,郑州出口加工区是全省唯一一家开展选择性征税测试的保税区,仅此一项创新监管制度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元税款。

  2014年,郑州出口加工区新引进项目10个、新增项目协议投资额1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同类保税区水平,初步确立了郑州经开区在郑州市、河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地位,形成了与沿海相当、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体系。

  B区建设添翼综保区申报

  1.8平方公里的围网内,卡口、围网、申报大厅、展示大厅、监管仓库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这就是正在等待封关运行的郑州出口加工区B区。

  今年年初,一场确保B区工程建设的“攻坚战”开始打响,各种超常规措施,全力确保建设进度。派驻B区的工作组实行24小时现场办公,全天候督导工程建设;建立高效的议事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不让问题过夜;严控时间节点,每项工程都制定详细的时间节点,督促建设单位倒排工期、交叉施工,严格按节点推进工程进度;加大施工力量,各项工程分多标段进行施工,超出常规人数安排施工队伍,工地人停机器不停,24小时不间断施工,确保了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经过全区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短短半年时间里,郑州出口加工区B区各项验收工作就准备就绪。7月27日,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B区一次性通过预验收,获得联合预验收小组成员的高度评价。接下来,郑州海关将尽快向总署提出正式验收申请,争取出口加工区B区尽早封关运作。

  筑巢引凤、凤栖B区,项目建设是支撑B区发展的动力。郑州出口加工区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B区开发,通过前期积极的招商准备,网易、高端生物诊断产品出口基地、进口建材家居保税仓储展示中心、第三方保税物流中心以及中欧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多个项目已确定入区意向。

  目前,郑州经开区正筹划整合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升级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正在快马加鞭,只为争取年内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一旦获批,无疑将大幅提高经开区承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能力。当下,郑州经开区正积极拓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努力将其业务延伸至出口加工区,已成功引入国内知名电商唯品会,并启动7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建设项目,为业务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未来,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一区多园”的整合模式和管理体制,将实现区域整合后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动郑州经开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贡献力量。(记者 栾姗)

来源: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