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业型城市创建绩效考核评估进前十 创业大潮涌金陵


时间:2012-07-16






  今年6月,在人社部对全国首批90个“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估中,南京进入前10强。

  仅上半年,全市就有8400人自主创业,有效带动就业6.77万人。

  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科技创业,逐渐成为南京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主旋律。

  人才荟萃的古都南京正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创业大潮。

  抉择:率先现代化,必须冲破“守业有余、创业不足”瓶颈,强力启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是南京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抉择,对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科教名城来说,亦是“破茧成蝶”,在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中有大作为、树新形象所选择的新引擎。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南京最为突出的资源优势。然而,资源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城市竞争力,与国内外同类城市相比,南京仍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南京‘守业有余、创业不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剖析,由于创业动力不强,导致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由于科技创业不足,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由于创业主体缺乏,导致规模以上企业偏少;由于创业活力缺乏,导致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不足。创业问题已成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深层次矛盾的症结所在,成为南京经济质量结构与总量速度提升的集中制约因素,成为南京实现跨越超越发展必须突破的关键瓶颈。

  破解这一发展瓶颈,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创业,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去年7月,在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会上,《中共南京市委关于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正式下发,《决定》配套出台“八项重点计划”,与《决定》一起形成完整的“1+8”创业政策体系,成为南京激励科技创业的一套“组合拳”。

  《决定》提出: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加快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营造真正有利于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和加速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科教人才创新资源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力以赴把南京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

  南京,走进科技创业新时代。

  载体建设:营造特殊“小环境”,打造“四特”科创社区

  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平台和载体建设是关键。

  在“八项重点计划”中,“领衔”的正是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

  如果说初创企业是“小树苗”的话,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就是适宜小树苗快速生长的特殊“温室”。

  南京的科创特区不仅有接轨国际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和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还具有特别体制、特别机制、特殊政策和特殊环境,以提高科技人才创业和企业孵化的成活率、成功率,进而实施大规模、科学化的“育苗造林”。

  2011年9月7日,南京紫金(雨花)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正式揭牌,成为全市首个揭牌的科创特区。

  2012年6月1日,南京紫金(雨花)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在全市率先开园。

  步入紫金(雨花)科创特区展厅,墙上的英才龙虎榜令人眼前一亮。“刘义林/智能化用户体验管理系统”、“谢俊元/面向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的云平台研发与应用”、“王继平/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车载平台”……在这里,中小企业可免费享受包括创业培训、辅导、咨询、财务、人力资源、市场推广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开园短短1个多月,该科创特区已吸引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0名、科技创业家9名和“千人计划”专家5名。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重点打造的20个科创特区已全部启动,累计投入资金109亿元,载体已开工建设和改造450万平方米,建成132万平方米;先后引进“南京321人才”175名,科技型企业634家。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计划,鼓励各区(县)和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首批启动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有7家,总投资5.1亿元,涉及智能交通、物联网、节能减排、生物医药和软件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7家大学科技园的筹建工作日前也正式启动,计划建设总投资额达238亿元,规划建设面积218万平方米。

  南京,正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把各种优质资源向科技创业平台载体集中,加速营造高品质的科技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机制突破:重磅抛出“科技九条”、“创业七策”,烧旺科技创业和大学生创业之火

  为打通从科技到创业的梗阻,今年2月,南京重磅抛出“科技九条”,对阻碍科技创业的种种制度进行突破性改革。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突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为科技创业者破解了后顾之忧,提高了科技人员与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解决了科技创业企业初创期的难题,引导更多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走出围墙、走向市场。

  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至少60%、最多95%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其中,有些政策力度甚至超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力度。

  短短千字,九条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感叹:南京科技创业的春天真的来了!

  紧随其后,在宁高校也纷纷出台一系列鼓励师生创业创新的政策,一批“过去连想都没想过创业”的教师走上创业之路。

  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明高调宣布:他创办的公司将进驻位于溧水县的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期将打造国内首个传统肉制品现代化加工示范工厂,今年下半年就能建成投产。

  黄明因此成为“科技九条”出台后,南农大教师中在岗创业的第一人。其实,早在一年半前黄明就开始创业,但那时学校对教师创业的态度并不明朗,所以他只能私下运作,“连公司法人一栏填的都不是自己的名字,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创大业了!”

  为充分释放蕴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创业创新潜能,时隔3个多月,南京又推出了“创业七策”,从解决创业项目、资金、场地等方面入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方扶持,计划4年扶持1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大力将南京打造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城市。

  政策“给力”,使越来越多在宁高校师生点燃创业之“火”,点亮创业梦想。

  引才聚才:大手笔推出“南京321计划”,放眼全球延揽人才

  栽下梧桐树,如何引来金凤凰?

  ——2011年7月13日,日本东京。中国南京(东京)留学人员创业恳谈会暨“南京321计划”推介会举行;

  ——2011年10月26日,中国南京。第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开幕,“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支持人才成功创业,努力让每一个优秀人才都能在南京实现创业梦想。”

  ——2011年12月4日,瑞士苏黎世。南京经贸科技代表团在这里举办留学人员创业恳谈会暨“南京321计划”推介会;

  ——2011年12月8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南京软件产业推介暨高端人才交流会举行,“我们将为爱尔兰软件企业和优秀人才在宁创业发展提供最优环境和最优服务。”

  ——2011年9月28日,市长季建业率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宣讲团来到东南大学,向东大师生呼唤:“大学是创新人才的摇篮,南京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市委、市政府热忱邀请,并将积极扶持更多驻宁高校师生在宁创业发展,成就抱负,实现梦想!”

  ……

  南京对创业人才的渴求,从未像今天这样急切而“高调”。

  今年2月,杨卫泽作客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借“萧何追韩信”千古佳话,巧说南京“人才经”——“我想今天的南京也应该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这种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我相信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格局,南京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宁创业,首批“南京321计划”评审于去年启动,共有379人入选。截至目前,已有303人完成注册手续,注册资金近9亿元,市、区两级政府给予的扶持资金高达3亿多元。第二批“南京321计划”申报2112人,比去年翻了一倍。

  南京大学博士韩冰,成功入选首批“南京321计划”。他创办南京瑞泰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后,不仅拿到南京市给予的2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江宁高新园还为他提供了150平方米的办公、研发用房,3年免收租金,“从技术人员转型为科技创业者,压力很大,但看到南京如此重视和尊重人才,我倍受鼓舞。”

  如今,像韩冰这样的创业人才正如涓涓细流汇聚南京,并必将汹涌成滔滔创业大潮。

  来源:南京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