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区”引领转型跨越 石拐城区绿色崛起


时间:2013-10-30





  走进盛夏的石拐区,只见公路两旁树木葱郁、绿意盎然、凉意习习,而包石公路一路相伴的油松、野草更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绿色不但是今日城区的主色调,更已成为城区转型跨越的主基调。近年来,石拐城区奏响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创优绿色环境,壮大绿色经济,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战略引领规划生态布局

  石拐是蒙语“什桂图”的音译,意为有森林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包头矿务局的成立石拐区应运而生,是“以煤起家,靠煤建区、煤竭而衰”的老工业基地,有着一百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由于过度的开采,给石拐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破坏。1998年,石拐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9%,林草覆盖度为24.5%。“地上不平,地下采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流淌”成为石拐区当时的真实写照。2001年,以大青山冶炼公司硅铁项目为标志,石拐工业园区开始兴建,转型大幕由此拉开。但是在转型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空气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摆在石拐人面前的一个战略性和历史性的重大课题。在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地寻找突破口,破解发展与环境的难题。区委、区政府坚持用循环、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全区发展,在认真审视区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石拐未来发展的思路。确定了“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发展定位,提出了“一轴三核”即以包石一级公路为主轴,什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生态旅游区为核心区联动发展、生态隔离科学转型发展路径,加快推动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转型。

  石拐区首次以“生态立区”为发展定位,挖掘生态支撑效应,按照“核心板块支撑、美丽村镇衬托、文化旅游融合、生态产业富民”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生态强区效应,盘活旅游资源,提升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石拐区实现由“黑”到“绿”的跨越,得益于各届领导对生态建设的不懈努力。多年来,石拐区把林业生态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通过继续巩固围封禁牧成果,稳步推进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大青山南坡绿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三北防护林等林业工程,石拐区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07万亩降低到76万亩,减少了31万亩;土壤侵蚀模数由项目实施前的4500吨/公里下降到3840吨/公里;年流失表土由1.64厘米下降到1.42厘米,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开始一直保持在全市第一。为打造包头北部生态屏障,加速“生态发展”“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生态不断好转的同时,石拐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通过企业绿化,淘汰规模小、工艺差企业,设老工业区与什桂图新区、五当召旅游景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和节能环保改造、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科学转型方法,有规划、有层次地隔离工业污染对居民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达到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的和谐。

  今年共对炼铁、镁渣、螺纹钢加工、木炭加工、岩棉厂、珍珠岩等行业的11家“十五小”企业进行关停。投资约6500万,工业园区更换改造除尘器、布袋等环保设施。为杜绝部分企业偷排、漏排,环保局分两个班次对一、二园区实施24小时的全天候监控,对园区企业进行百分制环保验收,得分在80分以下者,实施停产整顿,直至关停。同时投资1410万元启动污染源在线检测系统项目,实现节能环保智能化管理,有效遏制工业污染超标排放,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生态推动县域经济“绿色”转型

  生态的好转,对“筑巢引凤”的生态建设思路有了很大的成效。从2009年引进五当召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与展示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20.4亿元,共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工程于已去年4月开工建设。现已投入保护与开发资金2.2亿元,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0%,并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300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宗教、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高规格景区,年预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同时,石拐区以什桂图新区“花舞人间”主题公园、古长城周边生态巩固、五当召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和正在规划筹建的西北地区矿山文化创意体验影视基地为依托,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线路。启动建设投资4.8亿元的五当沟水库项目,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据了解,石拐区经过多年的努力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5.9%增长到如今的32%。预计到2050年,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到时将呈现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的美好画卷!

来源: 包头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