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8337”】稳中有增:畜牧业转型踏新途


时间:2013-09-25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三农三牧”工作,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收入连年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牧业经济取得的好成绩,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为我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报今起开设《落实“8337”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专栏,全面展示我区农牧业战线落实“8337”发展思路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就,深入解析我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我区农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2013年,对于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个丰收的年份。

  这个牧业年度中,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48亿头只,同比增加230万头只,实现了“九连稳”,新增存栏中牛羊占88.7%。

  今年上半年,全区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11.5万吨、414.8万吨和30.8万吨,同比保持稳定。农牧民来自于畜牧业的现金收入1536.58元,同比增长14.7%。

  畜牧业稳定发展!

  畜产品稳定供应!农牧民稳定增收!

  作为全国率先推行“草畜双承包”、“双权一制”的畜牧业大区,内蒙古在摆脱靠天养畜,解决牲畜“温饱”后,畜牧业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正在逐步从传统畜牧业转向发展现代畜牧业挺进。

  从2010年出台《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到2011年提出走建设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再到围绕“8337”发展思路提出的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内蒙古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始终如初:要实现生态恢复与生产发展,

  更要实现草原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双赢!

  发展建设型畜牧业,要把握发展机遇,深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扶持政策实现新突破,围绕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着力提升优势畜种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畜牧业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对畜牧业生产资金投入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扶持政策,特别是2013年起,自治区围绕”8337”发展思路,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奶牛、肉羊、绒山羊三大优势畜种的产业化发展。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布仁说,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意义重大:政策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势畜种生产发展,建成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增加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我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结构调整: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建设标准化畜群,进一步提高大小畜改良比重,提高繁殖成活率,提高畜群整体质量。
 积极推行牲畜科学饲养管理,大力推进冬春补饲,推广接冬羔和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生产效益。

  进一步调整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扶持优势畜种、优势产区,建设一批适度规模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2012年,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为45.9%,成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增长点。而在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7.8%。

  发展建设型畜牧业,重点是改良品种,加强种源建设,推进个体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少养精养高产高效。农区挖掘饲草饲料资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牧区大力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发展生态家庭牧场。

  2010年开始,自治区每年投入2.3亿元,对畜牧良种进行三项补贴,实现了奶牛良种补贴、肉牛冻精和牧区种公羊补贴全覆盖。

  畜牧处处长白音说,为了充分发挥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效应,2010年起,农牧业厅实施“百万奶牛、百万肉牛和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4年共改扩建肉羊种羊场150多个,补贴牛冷冻精液2800万剂,补贴种公羊32.8万只,引进国外优质种羊2500只。

  连续4年对补贴效果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地方品种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达到70公斤和50公斤以上,均达到二级羊标准,部分指标超过特一级羊标准。乌珠穆沁羊选育群与未选育群相比胴体重提高3.49公斤。西门塔尔肉牛冷配与本交后代比较,胴体重增加36.74公斤。规模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年平均单产达到7吨以上。全区优势畜种的质量和单产水平明显提高,补贴政策让农牧民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我区启动了牧区500个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5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活动,加大示范引导力度。

  在牧区,各地大力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发展生态家庭牧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场资源状况好的区域,推广实施联户家庭牧场等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万多户,参与经营牧户5万多户,占到牧户总数的10%。

  在农区,各地利用土地资源、粮食及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奶牛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存栏占全区比重达到42.3%,主产区已超过70%。生态家庭牧场的增加,规模养殖比重的提升,为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建设型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建设型畜牧业,必须建立饲草料应急储备机制,提升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其中最关键的是棚圈建设和饲草料储备。只有全力抓好以提高饲草料储备能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近年来,各地借助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退牧还草生态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标准化棚圈、节水灌溉饲草料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全区牲畜已全部实现棚圈化,特别是牧区永久性暖棚明显增加,实现了临产母畜和幼畜暖棚化,过冬畜畜棚面积达到每个羊单位1.1平方米。

  棚圈建设水平和饲草料储备能力的提高,为接羔保育和牲畜安全越冬度春创造了条件,有效提高了牲畜繁殖成活率。近3年,我区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大小畜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因灾损失呈逐年下降趋势。

  据统计,2012年我区打储天然牧草220亿公斤,与2000年相比提高143亿公斤。过冬畜均羊单位贮草225公斤,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10公斤。

  全区的饲料加工业已经达到587家,2011年饲草产量达315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265万吨。

  饲草料贮备和加工能力的增强,不仅提高了饲草料的利用率、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也为补饲和舍饲圈养提供了物质保障,稳定了牧区牲畜头数,减少草场压力,保护了草原生态。

  郭健谈到,我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立牧区大型饲草料加工厂,提高饲草料加工能力和优质牧草、农区秸秆的利用率。牧区则要建立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饲草料储备机制,坚持饲草料储备以户储为主,苏木或嘎查建设小型饲草料储备库为辅,旗县建设大型饲草料应急储备库为补充的饲草料储备机制,增强饲草贮备能力。

  对于今后建设型畜牧业的发展,郭健满怀信心的讲,在总结现有经验基础上,要进一步抓好以品种改良、棚圈、饲草料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把建设型畜牧业提升到新的水平,续写现代畜牧业新篇章。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