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光伏产业迎来新春天


时间:2013-08-16





  蒙古太阳能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为内蒙古的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扬州发布的《2007/2008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呼和浩特市被评为近五年全球经济增长前20名城市,并位列第二。为了形成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呼和浩特赛罕区在2012年加大投资,准备打造百亿规模光伏产业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将达300亿元。

  然而这一切随着中国光伏产业遭欧美双反而接近破灭。

  产品出口阻力增大,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光伏产业发展不协调等多重因素,让很多光伏企业还没有“问世”,就已胎死腹中。

  王书林化名在2010年开始着手建单晶硅厂,制定计划、寻找合伙人、筹措资金、联系销售渠道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万事俱备,2012年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意工业园区开始建设,但是随着“双反”的冲击,整个内蒙古的光伏业跌入了低谷,这样的大环境让还没有进行生产的单晶硅厂变成了“烂尾楼”,几千万的投资化为了泡影。

   “辛苦”的一年

  受“双反”影响的光伏企业不单单是王书林一家,内蒙古多家光伏企业在2012年过得都比较“辛苦”。

  在呼和浩特第五届光伏产业大会中,记者从几位从事过光伏产业的业内人士口中了解到,内蒙古的光伏产业大部分靠出口,本地应用或者外销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双反”对于内蒙古本地光伏产业的冲击是巨大的。2012年,可以说是内蒙古光伏进行调整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无数的小厂子经受不起冲击,选择破产,中型的光伏企业也多在亏损,但他们选择坚持。规模比较大的光伏企业订单的数量也明显减少,整体效益直线下滑。

  投入大、回报慢,这是人们对于光伏市场的总结。

  “光伏企业的前期投入一般都是很大的,比如我们的园区计划投入在17.6亿元,但如果按照每年收益在3个亿左右,加之每年的损耗,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本钱,这还是在销售没有遇到问题的前提下。”内蒙古荣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甘良烈说。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沈浩平表示,现在内蒙古光伏企业经营得好的并不多。

  发展遇瓶颈

  内蒙古光伏产业发展的问题到底在哪呢?

  呼和浩特第五届光伏产业大会上,SEMI中国区总裁陆郝安对于中国光伏发展的瓶颈做了一个分析,而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内蒙古,则是整个分析的主体。

  内蒙古光伏的光照资源与电力负荷逆向分布是光伏发展的瓶颈之一,广东、江苏、内蒙古、青海,四个省区中,内蒙古的日照峰值数和光伏电站内部收益率均排在前第三名,但是2012年使用光伏发电电量却排名倒数,“电力外送”是解决光照资源丰富地区的必然选择。

  内蒙古光伏电价有着明显优势,但却与应用市场存在错位。正因如此,光伏制造全产业链都存在向西部能源基地转移的空间。西部能源基地在电池和组件制造的潜力最大。投资环境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吸引成为关键因素。

  产能过剩是整个光伏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提高产品竞争力则成为了光伏企业下一步的重点。

  光伏企业的春天来了

  2012年可以说是光伏发展低迷的一年,2013年的一系列政策,似乎让这些光伏企业不禁感慨“春天来了”。

  今年五月,为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相关政策支持。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俊生表示,通知中对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组件产业链和相关配套产业,每投资20亿元配置1亿吨煤炭资源。鼓励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组件生产企业与现有发电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支持大型多晶硅企业新建自备电厂,形成硅电一体化,以降低生产成本。在自备电厂投产前,享受直供电电价,不高于0.38元/千瓦时。对符合资源配置条件但不要求配置煤炭资源的项目,自治区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贴息、风险投入等支持。在同质同价条件下,区内建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优先采购本地生产的多晶硅单晶硅原料、组件。

  “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光伏国八条’,‘光伏国八条’主要集中在用户侧光伏应用、电价补贴、补贴资金管理、财税支持、金融支持和土地政策六个方面。此外,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享有市级管理和审批权,并对入区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赵俊生说。

  此举被视为国家扩大国内光伏市场的信号,也是近两年来国务院头一次以光伏为命题出台的正式文件。

  沈浩平表示,“光伏国八条”出来后,建立一个产业集群、招商比较重要,但是更多的是要用本地的市场化引领本地的制造业,不能倒着来。

  光伏的发展前景也被看好,在2020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会便宜于火力发电。

  利好政策的出台,让人们对于光伏又有了信心。来参加第五届光伏产业大会的一位赵先生,就透露自己已经看好了时机,准备在光伏产业大展拳脚,希望自己可以建立一个光伏电站。

来源: 内蒙古晨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