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推广双轮驱动 赤峰现代农牧业再续华章


时间:2013-08-02





  【前言】

  赤峰市粮食产量跻身全国27个超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行列,家畜存栏连续7年稳坐自治区“第一把交椅”。农牧业辉煌成就的取得,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外,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起到了重要作用,50%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及时的推广,使传统农牧业的内涵、结构、体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广大农牧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科技红利”。

  作为全区科技兴农的排头兵,赤峰市堪称新时期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范本。而一年一度的农牧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又成为赤峰汇集各地先进技术、成果的“洼地”,同时又是现代农牧业高新技术撒向沃野平川的“高地”。在这里,有新奇的产品、有现代农业的理念、有创新的农牧业企业……农博会为赤峰农牧业嫁接新科技、应用新成果、实现新跨越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科技兴农需要博采众长,为我作用。回眸历时十载农博会,我们试图解读赤峰如何从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散地变之为推广之地;如何在坚守中蓄势,终成展会经济的品牌。

  科技兴农重在创新,功在推广。从一项项科研成果出实验室,一批批“田秀才”、“土专家”在田野上崭露头角,我们看到的是产、学、研的紧密联姻,生产力解放所迸发的“蝶变效应”。


  2012赤峰·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启动。

  科技兴农添春色 沃野平畴迎丰年——赤峰高效现代农牧业发展纪实

  赤峰市作为自治区传统农业大市,全市耕地面积2100多万亩,草原8600多万亩。2012年,赤峰市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亿斤,增产总量占自治区总增量的近一半;全市家畜存栏1800多万头只,连续7年居自治区首位。

  增产增收的背后是现代农牧业科技理念的引领。赤峰市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从2011年开始,赤峰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即“1571”工程,目标是发展玉米膜下滴灌500万亩,谷子、马铃薯、大地蔬菜、生态经济林滴灌各100万亩、人工种草喷滴灌100万亩、累计发展设施农业100万亩,以及年出栏优质肉牛100万头。截至目前,全市玉米膜下滴灌面积达到300万亩,年节水5.5亿立方米,增产玉米21亿斤。

  高效节水农业的推广让过去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仲夏时节,走进喀喇沁旗乃林镇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区看到,近万亩的山坡上到处是长势喜人的玉米。这片山坡地由山下的23眼机电井控制,最远的输水距离达到了2500米,可随作物的需求随时浇灌,从而保证了粮食产量。

  “轻轻一插卡,水就从地头水口流出,用多少水,花多少钱,既清楚又方便。”林西县新林镇新合村的农民林军说起用水的方便时笑逐颜开。林西县率先在3个村推行IC卡节水项目,农户在用水前先到农民用水协会预交水费,实行电脑管理,灌溉时农户插卡就自动上水。现在赤峰市有各类农民用水协会293个,66.5万农牧民用上IC水卡。

  为确保该工程的顺利开展,赤峰市在县、乡两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服务网络,成立技术服务中心、技术服务站等,在工程规划、良种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赤峰市副市长于文涛陪同自治区科技厅原厅长徐凤君为内蒙古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进行前期调研。

  科技兴农既需良种更要良法。赤峰科技特派员工程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让科研成果跳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目前,全市有市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17个,县级180个、乡镇级319个,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牧业科技推广人员近4000人。先后培育出高粱、谷子等30个农作物优质品种;在农畜方面还培育出了敖汉旗细毛羊、草原红牛等多个家畜新品种。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家畜改良率占97%,新技术应用率80%。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立,打通了农牧业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自2008年起,赤峰市率先在全区成立了鹿业、肉羊、北方寒冷地区蔬菜、蒙中药、草业、农牧业机械设备、道地药材种植7家技术创新联盟,形成7支“抱团创新”的军团,让一批先进的科研成果走出“书斋”,变成百姓口袋中实实在在的财富。目前,羊、鹿、菜3个技术联盟已让多项创新成果和技术落地生根,健元鹿业公司的马鹿克隆技术、控光增茸等技术成为全国首创,而无土栽培、盆栽果树等技术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大园区搭起农业产业发展大平台。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科技部等6部门于2002年正式批准的全国38个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之一,2010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内蒙古唯一一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以设施农业为主导产业,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模式建设,核心区位于元宝山区,规划占地9770亩,建设研发孵化培训、种苗繁育、冷藏保鲜加工、现代物流与物资服务、新品种示范推广、成果转化展示六大功能区。核心区建成面积5150亩,年培训技术人员8000人次。示范区分布在宁城县、松山区等6个旗县区,建成设施农业示范种植面积15.5万亩。辐射区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80多万亩,覆盖赤峰全境,带动设施农业种植户23万户。

  科研之花结硕果 玉龙之乡五谷丰——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发展回顾

  上个世纪80年代,因首次发现谷子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谷子显性矮秆基因和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新类型“双26”,育成了谷子新品种“昭谷1号”、青贮玉米新品种“赤牧1号”,培育了敖汉细毛羊、乌兰哈达猪等,使得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赤峰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闻名全国。2009年8月19日,两家单位合并组建而成。成为一个以农作物、牧草育种,畜禽良种培育以及农牧业集成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这标志着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跨进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成立近4年来,科研成果遍地开花。该院曾先后承担国家、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300余项,共取得科研成果438项,获国家、自治区、赤峰市自然科学、星火科技、科技进步、丰收计划等成果奖励185项。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农作物新品种36个,动物新型饲料品种18个;北纬40°以上竹木结构和钢砖结构日光温室蛋鸡鸡舍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为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发挥成果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还相继创办了农作物种子种苗、父母代蛋种鸡、种猪、“双信”饲料、牧草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科研成果进行先进集成技术组装配套推广应用。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倡导“以产品携带技术、以技术保障服务、以服务稳定市场”的服务理念,面向“三农”、“三牧”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选派一支技术精良、作风扎实的技术服务队伍,深人赤峰市的12个旗县区及周边地区农牧业生产一线,为农牧民开展全方位、义务性服务,年培训农牧民50万人次以上。

  农作物种子种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每年推广农作物种子300万公斤,在全市推广面积380多万亩。尤其是选育和推广的谷子新品种在全市推广面积140万亩,占到全市谷子种植面积的7成。目前,农科院培育出的新品种在全国15个省50多个地区被广泛应用,“蒙龙”、“赤研”、“君乐”已成为国内知名农作物种子、种苗品牌。

  父母代蛋种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现存栏父母代蛋种鸡18万套,肉种鸡5000套,年生产销售优质商品蛋肉鸡雏860余万只,在赤峰市场的占有率为40%以上,是自治区最大的科技型蛋鸡龙头企业。种鸡场建场以来,充分发挥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人才和成果密集的优势,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业厅和赤峰市养鸡课题10余项,多次获自治区科技厅、赤峰市科技局的奖励。

  种猪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是自治区最大的种猪场,两个分场存栏基础母猪达到1100头,年繁育推广种公猪4700头、种母猪7800头、育肥猪8500头。有种公猪常温精液站1个,每月为老百姓免费提供优质的常温精液2万份左右,并免费培训授精员。

  “双信”饲料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自主研发的“双信”牌保健饲料系列产品达到18个。年生产销售“双信”牌系列畜禽保健浓缩料6.5万吨折合成全价料19.5万吨、预混料6800吨,在赤峰市场的占有率为40%以上,成为赤峰市最大的饲料企业,被评为赤峰市和自治区级饲料行业龙头企业。

  牧草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先后引进牧草新品种30多个品种,试验筛选出适合赤峰地区的优良牧草品种16个,年生产推广优良牧草种子80万公斤。

  追求完美到每一粒种子,优质服务到每一个农户。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已经成为一个科技成果与转化基地,大批高产、高效的新种子、种畜禽从这里走进寻常百姓家。

  盛世农博誉九洲 十载辉煌铸品牌——赤峰·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回眸

  农博会,塞北草原上服务“三农三牧”的永恒主题。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这场始于2003年的“三农三牧”盛典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展会档次、规模、内容一届胜过一届。特别是在201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在赤峰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的自治区农博会正式升格为“赤峰·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从省级跨越到国家级,赤峰市向世人亮出了一张光彩夺目的新名片。

  科技创新促发展,惠泽三农又一春。当前,第十一届农博会如约而至,一首浑厚的“农牧业交响曲”即将奏响。此时此刻,回首十载农博,人们顿感其根深叶茂,硕果满枝,“农博巨笔”正在书写赤峰农牧业现代化壮美篇章。

  10年来,农博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逐年提高。主办单位由赤峰市政府到自治区科技厅与赤峰联合举办,再到自治区政府主办,层次越来越高。展会现场由最初的简易商贸市场迁到宽敞明亮、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赤峰国际会展中心。展厅面积由最初的1000多平方米扩大到2万多平方米;展位数由不足100个发展到500多个标准展位和特装展位,室外农机展区和畜禽展区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历年来,每一届农博会都得到了国家科技部、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及周边12个兄弟盟市的积极协助。

  10年来,农博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精彩。历届农博会累计展出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1.5万余项,实现推广与转化科技成果8000多项。而没有任何展示成本、不受时间限制的“网上农博会”则吸纳了百余家单位200多个新品种、新技术,农牧民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将各种科技创新成果一览无余,形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农博会。在农博会期间举办的科技论坛,针对全区农牧业的实际需求,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经传道,将温室育苗及节水灌溉技术、草原畜牧业面临的挑战、农村经济形势与农村产业政策、农业投资项目等诸多涉农方面的知识技术传授给数千名听课者,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0年来,农博会的人气持续升温,影响力逐年攀升。去年,农博会晋升为国家级展会后,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北方10个省市科技部门领导及中国农科院、中国工程院等领导参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17个省、市、自治区和包括美国、荷兰、以色列3家国外企业在内的近千家展商参加展览。农博会是广大农牧民的节日,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学知识、学科技、购农机……广大农牧民朋友全情参与到这场盛宴当中,平均每届有6万多人次不远百里、千里赶赴“农博之约”。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参会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次,场面异常火爆。展会上意向成交额达4.5亿元,现场交易额1.8亿元,签约科技合作项目37项。


  相牛。

  10年来,农博会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赤峰成为农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散地、创新人才的汇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示范地。农博会的成功举办为全区科技事业和农牧业科技事业和农牧业科技工作拓宽了新的视野,为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拓宽了渠道。通过这个平台,万余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国内外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在这里引进输出,集中亮相,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实用化铺平了道路;通过这个平台,让赤峰本土科技成果走出赤峰,走向全国。如今,宁城长明机械公司的旋耕灭茬两用机、大鹏卷帘机已经远

  销辽宁等周边地区,小型滴管播种机被列为政府推广项目,在吉林、河北等地大展身手。通过这个平台,科技真正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农牧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对农牧民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经10年打磨,昔日的农博会已经由农产品大集蜕变为吸引海内外众多知名品牌的金牌展会。10年之变,厚积薄发,农博会凝练成了融绿色、生态、品牌、市场于一体的独特的创新科技前沿载体,对发展会展经济,展示赤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10年磨一剑,农博会满载着广袤草原的丰收与喜悦,书写着塞外大地的光荣与梦想。举各界之力,聚八方精英,主题为“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2013赤峰·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将为世人呈现更多亮点,更加绚丽多彩!


  大地做纸林为笔 绿染山川织锦绣——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发展纪实

  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林科院前身为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肩负着赤峰地区防沙治沙、造林绿化、林木育种等诸多内容的科技攻关、支撑和服务任务。在50多年的发展征程中,赤峰林科院完成各级各类研究与应用课题164项,取得科研成果96项,85项成果获各种奖励,其中34项获省自治区部级奖励,5项获国家奖励,1项获国际水土保持与流失控制协会颁发的环境杰出贡献最高荣誉大奖——环境成就大奖,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家获国务院通令嘉奖的地区级林业科研机构。

  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之中到处可见一眼望不到边的绵延的草方格。草方格中的各种灌木生机勃勃,间或有狂风造作,却不见沙尘飞扬。

  2012年5月,来自德国、韩国、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防治荒漠化专家被赤峰的治沙成果所震撼。他们感慨,赤峰铺设的“绿网”阻止了荒漠化进程,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事实上,自原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就始终以荒漠化防治为己任,从苗木种源的抗逆性人手,选育抗旱、抗寒、抗盐碱的优良品种,同时探索总结抗旱营造林技术,为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进行着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年来,林科院连续启动了《抗逆性树种引进繁育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攻关课题,为区域生态改善夯实了基础。尤其是,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杨树新品种——赤峰杨系列选种与推广应用》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赤峰地区杨树优良品种短缺的历史,不仅提高了木材的质量和价值,还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根据林科院统计显示,赤峰杨系列品种在赤峰市12个旗县区累计推广造林面积240万亩,每年繁育推广苗木600万株。除赤峰自用外,约有2/3的苗木供应自治区中东部地区及辽宁、吉林、山西等地。让科研人员引以为荣的是,该品种于2003年通过国家林业局良种审定后,每年在“三北”地区推广面积达150万亩以上。

  既要青山绿水,又要生态富民。如今,在赤峰市各地随处可见不同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经济也让农民见到了效益。

  林西县大井镇中兴村农民崔久春承包了300多亩林地,建起了3栋标准化鸡舍,买进3万只鸡雏,当起了“鸡司令”。鸡饲料用草粉、豆饼和玉米配制,不加任何添加剂,小鸡还可以在林下捉虫子当零食。如今,“林西小笨鸡”已打出品牌,有28户农民加人了老崔的金鸡岭小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户均收人3万元。七合堂村农民边振廷依托经济林,建起了生态农庄,在林下养起了马鹿和狍子,开办了林家乐旅游项目,仅此一项年收人近20万元。目前,该县已形成了林下养鸡、林下养鹿、林下种药、林下种菜等林下经济类型,走上“技术支撑十合作经济组织十基地十农户”的林下种养业之路。

  兴林富民,其根本就是让农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林复合产业的转变,从而提高农民收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今,赤峰市林科院与市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赤峰市百万亩经济林建设规划》已经完成,预计5年内建设和改建经济林100万亩,使区域内农牧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当肆虐的风沙被遏制住,林业经济蓬勃兴起之后,赤峰市提出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更高目标: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实现“绿色赤峰、人文赤峰、宜居赤峰”。

  “创森”,必然要加大森林绿量、提高森林质量,而作为自然条件恶劣的赤峰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重任在肩,林科院专家学者们对苗木培育技术、抗旱造林技术、新植树木养护技术进行总结,为城市森林建设注人了新鲜血液。自“创森”以来,林科院通过技术支撑,共为赤峰城市森林培育大规格控根苗木4.5万株,确保环城林带及城市绿岛建设工程、人居林建设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顺利开展。

  肉羊亮出新名片 品质优良压群雄——昭乌达肉羊新品种研发侧记

  2012年3月23日,一则喜讯从首都传向草原深处,赤峰市历经20年自主培育的肉羊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被农业部正式命名昭乌达肉羊。这是赤峰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新成果,也是广大畜牧业工作者和农牧民的新殊荣。

  目前存栏55万余只的“昭乌达肉羊”是以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作为父本,以当地改良细毛羊为母本培育而成的。赤峰市在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等4个旗县建立了昭乌达肉羊育种基地,形成了以原种场、合作社和饲养户为主的育种、扩繁、推广链条,吸纳1万户农牧民参与其中。仅“十一五”期间,赤峰市用于肉羊产业的投资就达21.2亿元。

  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村农民韩瑞青算了一笔账:“昭乌达肉羊”两年能产三胎,与普通羊相比,它产毛多,羊肉的品质好,每斤羊肉比普通羊肉能多卖2元钱。养一只普通羊纯收人仅120元,而养一只“昭乌达肉羊”的纯收人就能达到280元。肉羊屠宰加工企业更看中的是这种羊肉细嫩、不膻不腻的品质。去年蒙都羊业屠宰加工肉羊16.7万只,销售冷鲜肉2100吨,有1000多吨直接进人城里的涮锅店。

  昭乌达肉羊的扩繁、推广,给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草原金峰集团以“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羊联体”形式发展肉羊养殖户8000多户。“羊联体”对加盟者实行会员制管理,A级会员专门繁育后备公羊、母羊,B级会员专门用企业的种公羊改良自有细毛羊。草原金峰集团对养羊户实行配种、接羔、饲养、防疫全程服务,并与鹤翔清真食品公司等企业合作,实现了肉羊的订单化养殖。3年来,“羊联体”共生产种公羊1万多只,母羊3万多只,肉羊养殖规模达到40万只。仅昭乌达肉羊育种和推广两项,每年就能给农牧民增加2亿多元的收人。

  诱人的文冠果。

  文冠果香飘万里 生态富民见实效——赤峰市文冠果新品种研发侧记

  文冠果属无患子科文冠果属,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文冠果不仅能净化空气,其用途还特别广泛,种仁含油率50%——70%,既可食用,还可用作高级润滑剂、增塑剂等,也可作为生物柴油;它的果粕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是优质饮料原料;文冠果嫩叶经加工可代茶饮,果皮可提取糠醛……

  赤峰市是文冠果的主要分布区,全市保存下来的人工林3.6万亩。文冠果由野生到栽培,类型混杂,不同种和不同个体结实情况表现千差万别,单位面积产量低。实现文冠果单位面积结实量的高产稳产,选择良种是关键。为此,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开始,利用近5年的时间在赤峰市保存完整、密度合理、树势较强的文冠果林中选择高产优树。根据优树选择标准及其选择程序,进行了优树的初选、复选和决选,开展了物候期、形态特征、花期、果期等形态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测定。通过各项数据的统计对比分析,决选出具有种子产量高、性状稳定、抗逆性强的优良单株8株。决选出的文冠果优树平均单株种子产量1.5公斤,对照树是0.4公斤,是对照树的3倍多。赤峰文冠果1~8号于2012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林木品种委员会认定。

  从2008年开始用优树种子播种育苗,2009年利用优良单株种子繁育的苗木应用于造林试验,面积200亩,其中在翁牛特旗经济林场栽植50亩,阿鲁科尔沁旗坤都林场栽植150亩。文冠果保存率达到85%,亩产种子15Kg,按目前市场价格每千克50元进行初步估测计算,每亩产生经济效益750元。栽植文冠果可以间种经济作物,实际上相当于每亩增加收人750元,而且产量是逐年增加。

  优质育苗显身手 尽染青山万木春——赤峰市控根快速育苗技术科研纪实

  随着当前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优质苗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国内的育苗和移栽大多数仍然沿用传统方法,优良苗木发展一直是制约林业和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突出瓶颈。

  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从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引进以控根容器、专用育苗基质、节水渗灌为核心的控根快速育苗技术。育苗容器由侧壁、底盘、连杆组成,侧壁为凸凹相间的气孔,当苗木根系向外和向下生长,接触到空气小孔时,根尖就停止生长,即为“空气修剪”,继而在根尖后部萌发无数倍新根继续向外、向下生长,极大地增加了短而粗的侧根数量。控根容器可以使侧根形状短而粗,不会形成缠绕的盘根,克服了常规容器育苗带来的根缠绕的缺陷。

  专用育苗基质,采用无公害化生产工艺和特殊的加工技术对有机废弃物绿色垃圾、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加工,并与保水剂、生根粉、缓施肥和微量元素等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节水渗灌具有节约水资源、利于生根、节约劳动力的特点。节水插箭位于供水系统终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使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根系更迅速的萌发。

  技术人员经过3年对该技术进行试验和推广,目前,分别在林科院试验地、克什克腾旗城郊林场、元宝山林业局苗圃、王爷府林场等地推广控根快速育苗技术,培育优质大苗4.5万株。该成果确保了环城林带、城市绿楔绿岛建设工程、荒山绿化工程等一大批造林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在石质山地、荒山沙地,控根苗木的绝对优势凸显。


  赤谷10号丰收在望。

  谷物育种现王牌 农民增收颜笑开——赤谷10号科研推广纪实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栗”,出现在《诗经》中的“粟”即为谷子,是养育我们的主要粮食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赤峰先民们便开始了谷子的种植。

  在去年的农博会期间,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的谷子展位前吸引了众多农民朋友前来咨询,其主要原因是该院研发的“赤谷10号”让大家尝到了甜头。

  赤谷10号,是全区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一级优质米谷子新品种,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是内蒙古东部及周边地区的主栽品种,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是目前该地区推广种植的王牌品种。

  该品种抗逆性强,抗黑穗病、粟瘟病,抗倒性强。籽实饱满,出谷率、出米率均在85%以上,米质佳,适口性好、米色新鲜有光泽,2003年通过国家和自治区新品种认鉴定。

  2003年至2008年累计推广351.4万亩,较当地对照品种平均亩增产26.5公斤,总增产粮食9312.1万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格2.0元计算近些年推广面积市场价格加权平均数,总增值1.86亿元。

  2009年至2011年累计推广286.6万亩,较当地对照品种平均亩增产35.7公斤,总增产粮食10231.6万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格2.6元计算近3年推广面积市场价格加权平均数,总增值2.66亿元。

  松山区老发府镇农民吴金库高兴地说:“去年我种植了12亩,平均亩产515公斤,比种植其他品种每亩多打150多公斤,每亩多收人300多元。”

  赤谷10号的选育成功解决了本区域谷子优质不高产和高产不优质的矛盾,促进了谷子新品种的更新,在常规谷子育种上是一场革命,为本区域的谷子生产带来新的希望,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作出贡献。

  大地劲吹科技风 循环农业保安全——赤豆3号科研回顾

  近年来,由于玉米、大豆种植效益差异显著,赤峰地区玉米面积不断扩大,大豆面积大幅缩小,造成玉米连作比例持续上升。连作玉米生产田施用长效除草剂越来越普遍,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豆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约占大豆所需全氮量的1/3,大豆参与作物轮作中可减少化肥施用量,既减少了化肥对土壤的环境污染又节约了生产化肥的能源消耗,用地养地结合,使连年各季作物均衡增产。

  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大豆研究所从2012年起,对自主选育大豆新品种“赤豆3号”进行高产配套技术试验;结合“北方旱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增效种植技术”专利,针对北方低山丘陵地区,春季常常干旱,降雨少且风大失墒快,影响农业生产等一系列难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改善调节田间小气候环境,降低生产投资风险,并将地膜覆盖技术、精量覆膜点播技术、膜下滴灌技术集于一体,为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2013年,通过赤峰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始大力推广本项栽培技术,在大豆玉米轮作高产栽培技术下,大豆品种亩产达到300Kg,经济收人1260元,比种植玉米的亩收人1445元产量850Kg/亩低185元,但种植大豆的化肥亩投人却比玉米低100元左右,同时,在轮作模式下,在以大豆为前茬作物的玉米亩产量增加6——8%,亩增加效益100元左右。因此,大豆玉米轮作高产栽培技术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为赤峰市900多万亩玉米种植区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通过综合配套技术模式会加快玉米大豆轮作种植推广普及,建立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