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培育特色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内力


时间:2013-03-21






  【产经热词】

  三个着力”

  十二届全国人大—次会议期间,我区代表团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指出,当前和今后—个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七项重点工作”。“三个着力”就是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县域自我发展能力

  全国两会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提出,从区域发展看,目前全区超过半数的经济总量和六成以上的财政收入集中在呼包鄂,呼包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又集中在少数旗县区,县域经济较为薄弱。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要重点做好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扩权强县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

  承接产业转移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培育主导产业,要坚持借助外力和培育内力并重的发展原则。借助外力,就是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做好两方面的结合。—是要与既有优势产业相结合,二是要与新—轮产业转移特点相结合。

  近年来,内蒙古一直把县域经济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探索出了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型、劳务经济主导型、工业突破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集聚型、都市圈一体化型6种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这6种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我区县域经济不但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日益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内蒙古幅员辽阔,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独特,意义更加重要。

  之所以说地位更加独特,是因为: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更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无论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还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无法回避县域经济。

  之所以说意义更加重要,是因为:虽然县域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六成,但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区101个旗县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突出,县域经济发展不足仍然是内蒙古必须攻克消除的发展障碍。

  那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路该怎么走?

  王君书记的话旗帜鲜明:必须走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

  全国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只有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才能突出特色,加快形成县域各类企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显然,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还必须培育内力。

  关键词:突出特色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我区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七项重点工作”。“三个着力”的其中一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经济”。

  显然,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我区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头戏。

  在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王君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立足当地资源、区位等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显而易见,突出县域特色,首先要因地制宜。

  “全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上。呼包鄂经济之所以相对发达,主要是县域经济发达。呼包鄂三市国土面积仅占全区的1/10,但其生产总值占到全区的60%左右,而乌兰察布市、兴安盟两个盟市加起来不到全区的8%。全区仅有的两个全国百强县在呼包鄂地区,全区经济十强县有9个在呼包鄂地区。”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说。

  正是因为我区县域发展不平衡,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重要的板块经济,县域经济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就是特色产业经济。为此,我区在部署下一步工作时十分明确地提出要求:科学制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拓展就业空间的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特色。业内专家认为,我区各个旗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县域经济绝不能搞遍地开花式的低水平竞争,而是要更加强调“特色产业立县”原则。也就是说,突出地方特色,要找出各地“宜”之所在,即:各旗县区在发展中必须明白自己的特色是什么,优势在哪里,尤其在产业类型划分上,要遵循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一方面可以使县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升。另一方面,在发展提升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必然要走特色产业之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围绕地方特色做文章,并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地方特色转化为产业特色,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区长辛舒认为,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找准自身特色与优势,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对于集宁区下一步的发展,他的思路很清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与此同时,要发挥集宁的地域和交通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抓好皮件产业发展,打造皮件交易中心,扩大社会就业,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我们在建设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将依托地方优势与特色,把多伦县打造成为新兴产业承接地、商贸物流集散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旅游胜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县长霍锦炳坦言。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葛力大分析,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首先要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其次要大力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乳品和羊绒加工企业,加快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县域范围内各具特色的绿色知名品牌参与市场竞争。
关键词:培育内力

  培育内力实际上就是要积极推进全民创业。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创业热情,加快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呼伦贝尔市市长张利平认为,发展县域经济,要全面深刻认识旗情、区情、市情,跳出自己看自己,站在高处看自己,比较分析看自己,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集中突破。在认清特色的基础上,要集中培育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核心是在投资和项目建设上有突破,尤其对于贫困旗县而言,要下大力气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翻身产业项目,培育县域内在活力与动力。

  在全区新任旗县党政正职干部培训班上,王君书记强调,中央所有的政策要靠旗县落实,县域在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沟通城乡的重要地位,要抓住县域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县域经济搞好了,省区经济才能搞上去。

  专家分析称,搞好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县域有没有内在活力与内在动力,我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以矿产资源开发、能源重化工业为主,所有制结构以大企业、国有经济为主,总体上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要想增强县域的内在活力与内在动力,必须促进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带动一批劳动者就业,促进就业富民。

  乌拉特前旗旗委书记王学君认为,乌拉特前旗要实现赶超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积极挖掘创业潜力,不断激发县域发展的内在活力。

  2012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4:1,农牧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偏低,其根源是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不足,难以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催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对幅员辽阔、东西狭长、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的内蒙古而言,尤为重要。”通辽市委书记杜梓认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又要注重培育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使一批本土企业家脱颖而出。

  赤峰市红山区区委书记姜宏总结,红山区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经济开发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核心商贸区、西部市场集聚区五大发展平台,现已成为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平台,有力地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分析,促进县域产业多元化发展,可带动一批为优势特色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县域配套服务能力,改善县域产业生态,县域经济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也由此增强。

  关键词:借助外力

  专家认为,目前我区县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需要借助外部先进生产要素加快发展,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使其做大做强。显而易见,我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还要借助外力。

  杭栓柱提出,当前国内东、中、西部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我区既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还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使其做大做强。简言之,就是要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承接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产业,在有条件的旗县区培育一批新的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他认为,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坚持借助外力和自主发展相结合。只有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才能不断挖掘县域自身发展潜力,建立自主发展的县域创新机制,提高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

  呼伦贝尔市市长张利平认为,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不懈地抓招商引资。他说:“项目和投资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金外溢,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抓特色产业还要优化发展环境,要牢固树立安商、富商的意识,按照全天候、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为企业做好服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给特色产业领域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简化程序,降低门槛,谋长远、算大账、讲信誉、求双赢。”

  很显然,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还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就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这一问题,我区的基本思路是: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重大项目,在借力发展中增强综合实力,在引进消化中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赵云平分析,承接产业转移要与新一轮产业转移特点相结合,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结构高度化、分段化趋势特点。要结合县域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承接资本质量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实现县域支柱产业多元化。

  在一次会议上,自治区有关领导建议,在借助外力、突出特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过程中,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破除阻碍县域特色产业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对民营企业开放。

  赤峰市红山区区委书记姜宏认为,在借助外力发展壮大县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成长性好、产业带动力强、吸纳就业人数多、环境资源代价小的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当前,我区县域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已迎来经济转型、内需拉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在这样的机遇与条件下,为了推进富民强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蒙古借助外力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记者 王国英)

  【观点】以特色立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012年,内蒙古县域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六成,县域经济在我区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作为重要的板块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抓手。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既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必由之路。正确把握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和定位,实现特色立县,对于增强县域竞争优势、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特色立县,要宜农则农,立足优势做大做强农牧业。我区农牧业资源丰富,尤其是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有条件做大做强。要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和推进农牧业发展,坚持走产业化带动的路子,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提高规模效益。要坚持走品牌化引领的路子,发挥绿色和特色优势,培育更多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大力实施惠农惠牧战略,要以农牧民增收、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为根本目的,只有农牧民收入增加了,县域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

  特色立县,要宜工则工,筑牢特色产业发展根基。我区产业结构单一,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企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竞争能力。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把传统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夯实全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一方面,要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煤炭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煤化工、煤电铝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不断将煤的下游特色产业优势放大。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特色立县,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培植特色服务业优势。各地应依托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统筹发展各类新兴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快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同时要大力实施县域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搞好旅游策划、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业,让这些配套产业与主导产业形成互补,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