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史记》
2012年,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10位。
而在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全区有21个旗县区入围,准格尔旗连续数届稳居第一。
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全区101个旗县地方财政收入首次全部超过亿元,超过20亿元的旗县达到33个,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区总量的59%,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区的64%。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赵云平总结:近年来,我区一直把县域经济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探索出了农业产业化推进型、劳务经济主导型、工业突破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集聚型、都市圈一体化型6种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这6种新型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县域经济不但成为内蒙古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日益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成为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显而易见,内蒙古县域经济正以蓬勃之势,不断发展壮大。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面对现实:全区还有约一半左右旗县的经济总量未达到百亿元,旗县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的还有52个,全区尚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贫困县。
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不足仍然是内蒙古不得不面对的发展障碍。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的板块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显然将直接影响到全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在2013年的全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十分明确地指出:科学制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高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拓展就业空间的能力。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强县富民统—
我区既是资源富集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既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祖国北疆生态屏障,推进县域经济必须注重规划引领,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者鲜明提出:“内蒙古幅员辽阔,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独特,意义更加重要。”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杭栓柱坦言,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2011年,我区县域经济总量前10名的旗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占到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仍有58个旗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到5亿元。从东西部旗县对比看,西部旗县地区生产总值最高达到830.02亿元,而东部旗县最高的仅为239亿元,相差3.47倍。
据了解,东五盟市旗县与呼包鄂地区所辖旗县相比,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准格尔旗为830亿元,最低的阿尔山市仅为10.6亿元,相差78倍。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2011年,伊金霍洛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6.5亿元,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26亿元,相差近53倍。
以兴安盟为例,全盟共有850个嘎查、3500多个自然屯,人口与产业分布过于分散,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带动能力弱。谈及县域经济发展,兴安盟盟委书记王程熙实事求是:“如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兴安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开、躲不过的重大问题。”
他认为,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更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对于兴安盟而言,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下一步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尽快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同时,要牢牢把握农牧民增收这个核心,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路子。
巴彦淖尔市共有7个旗县区,2012年经济总量超过200亿的只有1个旗县,超过百亿的有3个,经济总量最小的还不足50亿。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韩淑梅认为,县域经济对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区域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上。只有通过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可有效提升各旗县特别是落后旗县的综合实力,使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农牧民增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
解决“三农三牧”难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县域经济一方面受到城市发展的辐射,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资料显示,我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2005年,我区城乡收入比为3.06:1;2011年,城乡收入比扩大到3.1:1。农牧民收入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工资性收入偏低。2011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10.86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9.7%,比全国低22.8个百分点。此外,城乡社会保障差别明显、农牧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更为明显。
“目前我区农牧业基础仍然薄弱,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畜产品加工率只有52.3%,深加工不足20%。工业中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偏高,在西部17个百强旗县中,70%的旗县是依赖能源产业发展起来的,其主导产业均为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多为传统低端产业。产业层次低,特色不突出,是制约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杭栓柱表示。
赵云平认为,导致我区城乡差距的核心是县域经济不发达,为农牧民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为县级财政提供收入的能力有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可以促进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空间。还可以增加县级财政收入,使县级政府有更多可用财力加大对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有效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三农三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事实上,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难以启动这一现状普遍存在,农村市场由于农民购买力不足,造成整个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农村经济的严重滞后。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造一批市政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的重点县城,发挥其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抓好建制镇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推进农村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加强供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承载产业和服务生活的能力。
因而,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才能快速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彻底解决“三农三牧”难题。
韩淑梅认为,基础设施薄弱也是制约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尽快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发展县域经济,可增加县级财政收入,使县级政府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民生事业中,从而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于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巴彦淖尔市市长段志强心中有数:要根据各旗县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比较优势,走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一是要按照“市域经济一体化,县域经济特色化”的要求,有效整合区域要素,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区域经济充满活力和动力;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通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每个旗县所在地都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功能配套的中心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在项目摆放、财政税收、土地储备等方面,给予旗县更多倾斜和支持,使旗县有更大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旗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重要的板块经济,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基础,是培育区域增长极的重要抓手。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相合博士认为,“县域经济可分为大工业周边、商贸型、资源型、贫困型4大类,发展县域经济应科学定位、分类指导,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选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来促进发展。”
专家们的思路不谋而合。杭栓柱表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特色。我区各个旗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县域经济绝不能搞遍地开花式的低水平竞争,而是要更加强调“特色立县”原则,依靠特色赢得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很显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融入城市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区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忽视城市经济,而是要与城市转型升级相结合。
究其原因,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的一个交汇点。
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可以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升,可以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地域特色发展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使城市经济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
此外,还可为农畜产品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为农畜产品转化提供渠道,促进农牧业生产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的产业化模式迈进。可见,县域经济是“四化同步”的一个有力抓手。
但是,由于我区县域城镇化水平低,支撑产业发展能力较弱。城镇化水平虽然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但县域城镇化率只有31.8%。大部分县城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滞后。
杭栓柱认为,目前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需要借助外部先进生产要素加快发展。当前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在产业承接中,要与既有优势产业相结合,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使其做大做强。要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承接技术含量及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
城镇建设则要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重点镇、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特色镇。城镇产业要注重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衔接,围绕城市经济配套型、服务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形成城市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促进城市经济互动的产业格局。
产经热词: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可以简要地理解为县域经济单位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体现的是县域经济单位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及服务中具有的竞争优势。
中郡指数:中郡指数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指数。
竞争力动态:竞争力动态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排位在本届和上届评价中的动态变化情况。竞争力动态分上升、相对稳定、注意三种情况。
竞争力等级:竞争力等级是指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强弱等级。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等级由强到弱分十个等级,即由A级到J级。目前,全国百强县的竞争力等级从A级中特列出来,划为A+级。
本报观点:
发展县域经济要找准突破点
近年来,我区县域经济普遍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全区有21个旗县区入围。2012年,全区101个旗县地方财政收入首次全部超过亿元,超过20亿元的旗县达到33个,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区总量的59%,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区的64%。
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种种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找准突破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首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无论是传统的农业县,还是工业发展较快的县,都要高度重视“三农三牧”工作。一是要努力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抓好农牧业生产、农牧业生产资料和农畜产品销售等各种社会化服务;二是要加快探索土地流转步伐,减少农户分散经营,提升农牧民应对市场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确保各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现实选择,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强化工业发展,要立足当地实际、发挥优势,在抓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下大气力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多元发展。要依托县域特色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选择、培育,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第三,要积极发展县域服务业,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服务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服务业的兴旺发达与否,标志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在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中,我区一定要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依托第一、第二产业,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流通、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满足改善民生及拉动内需的要求,使服务业逐步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