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酒类企业重“洗牌”34家产品不合格厂家停产


时间:2012-04-09





内蒙古素有“酒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酒的消费在百姓的日常消费中占了很大比例。去年6月至10月,内蒙古质监部门对全区的酒类生产企业进行了一次历时5个多月的清理整顿,在对245批次的产品进行的抽检中,35批次的产品不合格。涉及不合格产品的34家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

  中小企业多规模小,安全隐患亟待解决

  内蒙古428家酒类生产企业中,除河套王、宁城老窖、蒙古王等几家屈指可数的知名品牌外,中小企业居多,规模小、产量低、季节性强,停产、半停产的占很大比例。一些企业资金短缺、生产条件落后、卫生条件差、检测手段不齐全,不能严格执行标准,不能对生产环节加以严格控制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白酒产业的发展,存在的安全隐患亟待解决。

  食品监管处的工作人员在整顿中发现:白酒生产企业中真正做到产品出厂批批检验的没有几家,相当多企业的化验室及检验设备形同虚设,极少使用;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检验人员,有检验人员的也缺乏专业检测能力,有的不具备检验资质,这就导致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农村、偏远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企业违规生产现象突出

  去年的大部分时间,食品监管处副处长王小莉都在忙着对酒企进行检查、整顿。让她吃惊的是,农村及边远地区白酒消费群体的食品安全意识极为薄弱,每袋1.5元———2.5元的散酒居然在一些地区有相当多的消费者。

  “不具备生产固态法白酒的能力和条件,却申领了固态法白酒的生产许可证;用酒精、香精、色素勾兑奶酒的现象时有发生;白酒里加着冬虫夏草浸泡液,酒中滥用糖精钠、安赛蜜等甜味剂等,这些国家明令禁止的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竟然堂而皇之地存在。”在酒企发现的问题让王小莉很气愤,她说:“对于严重不合格企业要关停甚至吊销许可证,对有失信记录的不守规经营者要纳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示。”

  整顿净化酒类企业,获证老板拍手称快

  在这次对酒类生产企业的整顿中,质监部门将对乳制品企业成功监管的措施应用到了酒类生产企业中,如: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厉查处未建立和落实原辅材料采购进货查验记录和台账制度;生产过程记录不全,缺少关键控制点记录、投料记录、过程检验记录;不做出厂检验,不做留样记录和样品留存,企业购进原料的数量和产品产出的数量不成比例等违规行为。

  据了解,一些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不肯扎扎实实地在质量、信誉上下工夫,这也是产品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检查人员严格要求企业在申证前后认真学习细则、通则、国家标准、生产规范、《食品安全法》等知识;强化企业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酒类产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企业第一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实现批批检验;建立健全酒类电子追溯体系等。

  在整顿中,鄂尔多斯市对21家白酒生产企业进行巡查,责令13家企业停产,1家企业被注销生产许可证。包头市质监局针对检查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当即责令改正,对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问题目前正在约谈、整理调查笔录,拟进一步作出行政处罚,对属于行业潜规则但违反《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将比照相关法律法规上限进行处罚……

  这次严格的检查整顿赢得了不少正规生产企业的欢迎,一位获证企业的老板拍手称快:“这样的打假治劣我们太欢迎了,不仅净化了酒类生产企业市场,最重要的是给了合法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