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1号”消除绝对贫困


时间:2012-02-17





刚刚跨进2012年,内蒙古就传出好消息:衡量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地方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关口,达到2264亿元。同时内蒙古确定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将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2012年,把扶贫攻坚作为民生1号工程,每年投入20亿元,每年减少30万贫困人口,力争到2020年,率先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贫困人口更需民生关注

  内蒙古为何选择扶贫攻坚作为“民生1号”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解读这一战略部署时指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发展好的地区和人均收入,也要看贫困地区的发展程度和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区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举全区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到2015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贫困人口减少150万;到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26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率先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并力争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2017年提前实现这一目标。

  记者了解到,过去10年间,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投入123亿元用于扶贫开发,解决了115万贫困人口的生存和温饱问题,扶贫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543元提高到4142元。

  三大扶贫工程彰显科学发展观

  那么内蒙古还有多少贫困人口?在内蒙古新政出台前,内蒙古根据地区特点,提高了贫困标准线的划分。确定内蒙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以下、牧民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牧区人口为新一轮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以此贫困线测算,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还有266万多人为贫困人口。内蒙古扶贫办说,内蒙古制定的贫困线标准是高于全国的。 

 内蒙古把“民生1号”工程分解成三大工程。一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把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倾斜政策,每年投入6亿元以上,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二是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对居住在优势开发地区的1600个重点贫困嘎查村,每年投入8亿元在400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实施整村推进;三是移民扶贫工程,每年投入4亿元,对居住在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

  调整工业化、城镇化布局

  内蒙古地广人稀,各地千差万别,仅靠发展几十个中心城市并不能快捷带动地区发展。为了连片攻坚,内蒙古调整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确定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上,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通过上百个县城或大集镇来带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作,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带动农村牧区人口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

  内蒙古已经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和环境,鼓励引导贫困人口自觉主动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财政投入把扶贫开发和农村牧区低保相衔接,妥善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从2012年起,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0亿元以上,比目前增加约4倍。通过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互助资金项目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保障性救助扶贫等多种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面对“民生1号”工程,内蒙古要求干部要面向基层、面向贫困群众,转作风、动真情、干实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目前内蒙古有近2万名各级机关干部确定了扶贫联系点,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来源: 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