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创新引领稀土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时间:2017-09-07





  内蒙古包头市,一座闻名中外的“稀土之都”,其已探明稀土工业储量4350万吨,约占全国稀土工业储量的83.7%,占世界储量的38%。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一路走来,包头稀土产业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方毅副总理曾七下包头指导稀土产业发展;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内蒙古时指出,要转变“挖土卖土”依靠资源发展的传统模式。
 
  使命担肩上,奋进正当时。作为全国惟一以“稀土”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以重点发展稀土产业新材料和终端应用为己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合力推动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现已形成集稀土科研、生产、检测、交易为一体的稀土产业集群,呈现出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集聚、新生企业蓬勃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基地”“包头国家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城市”和“全国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加快就地转化 新材料提速发展
 
  包头稀土以轻稀土为主,镧、铈、镨、钕4种元素占95%以上。目前,稀土生产国家实施指令性计划,工信部近几年每年全国稀土指令性计划总量为10万吨,包头为5万吨左右,占全国指令性计划的50%。
 
  近年来,国家、包头市、包头稀土高新区曾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稀土新材料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了稀土原料的就地转化,“挖土卖土”的局面正在改变。
 
  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90家稀土工业企业中,稀土新材料企业达46家,稀土终端应用企业37家,一批行业龙头和知名企业优势尽显。北方稀土的冶炼分离80000吨/年、天骄清美的抛光粉5000吨/年、瑞鑫稀土的金属8000吨/年,产能均在全国排名第一;天和磁材年产量突破4500吨,跃居行业前五。
 
  稀土永磁及后加工企业的数量从2013年的10家增长到2016年的27家,永磁材料产量由2013年的3736吨增长到2016年的16601吨,增长344%。同时,抛光材料企业10家,抛光材料产量达7000吨;储氢材料及镍氢电池企业7家、催化材料及硫化铈企业3家,储氢材料产量达3000吨。
 
  2016年,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磁性材料产业已签约入区项目11家,产业涉及稀土永磁材料及后加工、磁体自动化检测和多线切割配套设备等项目。2020年前,稀土磁性材料产能将超过5万吨,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钕铁硼新材料及深加工产品生产、销售基地之一。
 
  同时,抛光材料产量将突破1.5万吨,稀土储氢材料年产量将突破2万吨。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100%,镍氢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稀土结构合金、催化材料、PVC助剂等功能材料及核磁共振医疗设备等一大批下游应用项目达产。
 
  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新材料的多元化发展,为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长产业链条 发展质量提升
 
  科锐微磁公司的粘接磁粉、金蒙汇磁公司的粘接磁环、金杰稀土公司的稀土抛光液项目、杰明纳公司的蓝宝石抛光项目……在包头稀土高新区,一批新项目不仅延伸了稀土新材料和终端应用的产业链,也填补了包头市稀土产业空白。
 
  近年来,包头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延长稀土产业链条。对在包头市注册、生产、销售并依法纳税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高端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生产企业,依据其实际销售额,按程序审核后,由市财政和包头稀土高新区按季度分别给予2%的政策奖励,年终对全年销售量高于上年销售量的增量部分市财政再给予2%的政策奖励。
 
  对全年使用镧、铈量超过1500吨、3000吨和5000吨的当地稀土企业,按程序审核后,由包头市财政年终一次性分别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和300万元政策奖励,实现稀土资源综合平衡利用。此外,设立了包头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有力地支持了稀土永磁、储氢、抛光、稀土合金、催化助剂及电机等应用产业做大做强。
 
  经过几年的努力,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并形成了以天和磁材、韵升强磁为龙头企业,形成了金属钕或镨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永磁电机、垂直轴风电发电机、稀土核磁共振等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以天骄清美、索尔维为龙头企业,形成氧化铈-抛光粉及抛液-用于CRT、LCD以及光学镜头等抛光材料产业链;以希捷环保为龙头企业,形成氧化镧、铈-催化材料(石油、汽车、电厂脱硝领域)等催化材料产业链;以稀奥科、昊明新电源、长荣电池为龙头企业,形成氧化镧-稀土储氢材料-稀土镍氢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储氢材料产业链;以宏博特、中科院着色剂项目为引导,形成了氧化铈-硫化铈无毒着色剂-应用产品等产业链。
 
  科技创新引领 转型升级加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稀土产业发展,引进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两大新型科研院所,通过与包头本地稀土企业的技术合作、共建研发(工程技术)中心、联合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难题等措施,一大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得以发展壮大,一批新工艺、新产品、新项目正在加速开发并成功转化。
 
  稀宝博为自主研发生产的永磁磁共振系统,是单台稀土用量最大的终端应用产品,该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磁共振诊疗车——驰影A30,核心部件全部采用自主技术;科锐微磁公司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填补了我国在各向同性粘接磁粉与各向异性热压磁粉的技术空白;天和磁材公司采用DDP(重金属扩散工艺)和DFP(零/少重稀土)工艺,提高了磁体的矫顽力达7KOe左右,同时可减少重稀土40%的使用量;英思特公司的磁组件已被微软、联想、华为等厂商指定为笔记本电脑分体机专用磁铁组件,项目属国内首创;稀土研究院研发的PVC稀土复合热稳定剂属于绿色环保的新型稀土产品,可满足各种PVC无毒制品的生产要求。
 
  2016年,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企业新增专利64项,同比增长21%。新增金山磁材等稀土高新技术企业8家,累计16家。新成立金山磁材内蒙古自治区级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金蒙磁材绿色防护技术研发中心、中科稀土永磁材料研发中心等共建研发中心。多个科研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如包头稀土研究院的PVC稀土热稳定剂项目、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无人机项目、稀土硫化物环保着色剂项目、高品质稀土再生永磁及轻稀土添加剂的产业化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的稀土钛合金项目等。
 
  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包头稀土高新区鼓励企业更新生产关键设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天和磁材、金山磁材等永磁材料企业均对设备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和更新,新购国内外先进的连续熔炼炉、自动成型压机、多线切割、全自动电镀生产线等生产设备,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节能30%,促进了高新区永磁材料企业的提档升级。长安永磁、拓又达等电机生产企业通过实施装备数控化、数字化,使生产制造的精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购置世界先进的电机灌封设备、数控车铣中心等设备,使装备和工艺水平达到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产业项目驱动 发展后劲十足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生产力。近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通过项目投资驱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园建设加快集群式跨越。2008年建设了稀土应用产业园,以此为中心,又于2016年配套建设了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和稀土高新技术特色基地,成功打造一体两翼、筑巢引凤的发展平台,为引进、加快稀土项目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建设,打通了稀土永磁材料后加工配套的产业链。项目总投资60亿元,建设日处理2800吨稀土钕铁硼电镀污水处理厂一座、标准电镀生产车间和后加工生产车间共45栋,已有天和磁材、金山磁材等多个企业租用33栋。项目建成时,将形成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稀土新材料加工基地。
 
  同时,包头稀土高新区为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项目顺利实现就地产业化,启动了中科产业园、上海交大产业园的建设;为引进山东国利镍氢电池项目,兴建稀土新能源产业园。北方稀土公司则启动建设稀土医疗产业基地,构建健康医疗影像大数据应用云平台、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稀土医疗产业基地服务中心。
 
  今年以来,包头稀土高新区更是发挥稀土项目的支撑作用,着力补齐高端短板。全年实施稀土项目46个,总投资181亿元、年度投资104亿元,稀土项目数量、总投资和年度投资三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将重点推进宁波韵升永磁材料、希捷环保稀土脱硝催化剂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打造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头雁效应”,率先实现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
 
  政策落实有力 整体环境向好
 
  近年来,包头市先后出台《稀土新材料生产企业扶持政策措施的通知》《包头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成本,提升稀土新材料中高端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完善产业配套的同时,包头稀土高新区从原料保障、新材料销售奖励、电力多边交易电价、本地配套采购奖励等多角度出台专项政策,为企业发展铺路搭桥。截至目前,高新区获批国家稀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共计4.95亿元,获得包头市稀土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11.11亿元;市区两级财政为区内稀土企业兑现稀土新材料奖励资金2.5亿元。
 
  除政策优势外,包头稀土高新区整体稀土环境更加成熟,发展优势更加明显。这里不仅有全国最大的稀土产品交易平台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还有每年一届的“稀土产业论坛”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由包头稀土高新区承办的“稀土产业论坛”已连续举办8届,目前已成为我国稀土行业的顶级盛会,论坛为稀土产业政策研判、地区发展经验交流、供需双方增进了解提供了最专业的平台,也为中外稀土界实现长期交流合作构建了一个稳定的渠道。稀土产业论坛还为包头赢得“稀土之都”的美誉,并让世界关注稀土的目光聚焦到这里。
 
  2016年6月,包头稀土交易所的现货发售模式新系统正式上线,现已上线氧化镝等稀土氧化物12种,交易商达到1227家。稀交所目前在库产品货值已超过20亿元,是全国唯一以稀土实物入货来保障参与交易各方交收的交易所。2016年全年实现成交额1366.7亿元,同比增长468.5%;交易量58.05万吨,同比增长154.9%。
 
  此外,这里还拥有国内外知名的稀土检测机构——国家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多年来承担了60%以上国家稀土产品标准、国家稀土分析方法标准的起草及国家稀土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该中心实力雄厚的检测技术团队和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可以为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实施“稀土+”战略 打造产业基地
 
  “十三五”时期,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包头稀土高新区积极实施“稀土+”战略,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稀土新材料和应用产品产业基地。
 
  包头稀土高新区将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产业基地,做大稀土永磁材料产业规模,力争在“十三五”末永磁材料产量达到4万~5万吨,后加工处理量达到3万吨。提升稀土磁性材料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改进生产、加工检测技术及装备,提升自动化能力。进一步建设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实现年处理3万吨钕铁硼坯料的能力。延伸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积极引进机器人伺服电机、工业用低成本永磁电机、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永磁电机、分布式微风风力发电机、车载永磁核磁共振仪等企业。开拓磁性材料应用新领域,争取在磁调速、磁弹簧、磁密封等领域有所突破。
 
  此外,加大镧铈轻稀土平衡利用。推广应用新型高效无矾稀土基烟气脱硝催化剂,解决包头市稀土镧铈产品过剩的问题,实现稀土元素的平衡利用,到2020年,稀土催化材料力争达到10万立方米,消化镧铈产品2万吨以上。重点推广稀土新能源电动汽车带动稀土储氢产业链的发展。通过在包头市率先示范使用稀土新能源电动公交车,继而在全自治区各盟、市形成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发展高容量低自放电型、特殊用途(低温、高功率型)、HEV用低成本稀土储氢材料和器件。到2020年,储氢粉产量达到20000吨以上。继续做大稀土抛光材料,发展用于液晶屏、半导体、硬盘盘片和蓝宝石的高性能抛光粉、抛光液,重点建设纳米级氧化铈抛光粉(液)等,到2020年,抛光粉产量力争达到15000吨。实施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着色剂和包头市宏博特公司规模生产稀土硫化物系列产品项目,达到生产红黄绿颜料1000吨/年以上。发展稀土合金材料,稀土处理钢突破80万吨,稀土铝合金突破6万吨,加快建设汽车和3C产业用稀土镁合金和零部件项目,产量达到10万吨。
 
  此外,包头稀土高新区还将大力发展稀土磁致伸缩材料、稀土陶瓷材料、稀土发热材料、稀土蓄热材料、稀土磁制冷材料等其他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全力推进稀土新材料和应用产品产业基地建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包头稀土高新区加快供给侧改革推进稀土产业转型

    科锐微磁公司的粘接磁粉、金蒙汇磁公司粘接磁环、鹏辉光电公司超高PF值无频闪LED模块以及产品项目、金杰稀土公司稀土抛光液项目、杰明纳公司蓝宝石抛光项目……在包头稀土高新区,一批新项目不仅延伸了稀土新材料和终端应用的...
    2017-03-23
  • 市场回暖 内蒙古一季度稀土出口量大增

    5月4日,呼和浩特海关发布数据:2017年一季度,内蒙古自治区稀土出口2602 9吨,出口量大增,日本占据最大出口市场地位。
    2017-05-23
  • 中国稀土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凭借内蒙古软件园聚拢180多家软件企业形成的独特产业优势,已培育出包头高新区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中心、稀土高新区企业服务大数据云平台、稀土交易云平台、车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20多个大数据应用项目
    2017-06-26
  • 2017上半年内蒙古稀土出口量逾5000吨

    2017上半年内蒙古稀土出口量逾5000吨

    呼和浩特海关16日对外发布消息称,2017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稀土共出口5029 9吨,较2016年同期增加1 3倍;价值1 3亿元人民币,增长26 5%;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 6万元人民币,下跌44 2%。
    2017-08-17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