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棉粮争地矛盾 内蒙古要打造我国第二个重点棉区


时间:2014-08-08





  一提起棉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疆。然而,自2010年,国家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建立了“内蒙古棉花综合试验站”,开始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重视和推动内蒙古特别是阿拉善盟棉花产业的发展。2011年,内蒙古首次实现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千斤棉”高产创建目标。

  2013年,国家科技部调研组对内蒙古西部发展盐碱地棉花产业的土地基础、资源优势和发展规模进行了可行性调研,调研意见认为“将内蒙古西部规划建设成为国家新棉区,从生产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预计用10~20年时间,内蒙古西部将建设成新疆之后的国家新棉区,让洁白的棉花盛开在阿拉善的大漠之中。

  种植棉花有20多年历史

  “内蒙古棉花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路战远介绍说,1991年到1993年处于引种试种阶段,1991年在巴彦淖尔市全境、鄂尔多斯部分地区试种,1993年因品种成熟期长遭遇早霜造成毁灭性损失而停止发展。

  1996年到2004年处于起步发展阶段。1996年与1997年,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分别有组织有计划地从新疆引种试种棉花,并获得成功,同时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场组建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棉花企业,棉花生产走向正轨。因籽棉色泽、纤维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棉标准,拥有的“澳洲棉花”品牌在200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名优特农畜产品”称号。

  2004年到2010年处于徘徊发展阶段。此阶段政府给予了适度支持,但享受政策支持有限,受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棉花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总体上处于徘徊稳定发展阶段。

  2010年,国家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建立了“内蒙古棉花综合试验站”,开始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重视和推动内蒙古特别是阿拉善盟棉花产业的发展。从这一年开始,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等多个区域,相继进行了棉花新品种引进与筛选、抗旱节水、轻简化栽培、化学调控、病虫草害综合控制、全程机械化种植与装备的引进开发等理论及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技术成果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与推广,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内蒙古棉花产业的发展。

  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棉花

  “内蒙古西部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与新疆北疆具有相似的生态条件。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无霜期130天以上,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土壤整体属碱性土壤,壤土、重壤土居多,含有一部分砂土,使得棉花病虫害种类少、危害轻,棉花品质也好。”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张建中说起我区的气候优势,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棉花是抗旱耐盐碱的作物,相对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我区西部的自然条件更适宜种植棉花。我区有大量的盐碱地、旱地,通过种植棉花可以改良盐碱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每亩用水量达250~300立方米,不到种植玉米耗水量的一半。

  额济纳旗棉农李洪强向记者介绍:“我的棉田一般亩产籽棉400~500公斤,籽棉收购价按最低每公斤8元左右,刨去成本,每亩净利润1000多元。”

  目前,我区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以及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西部区域。近年来,全区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特别是机采棉面积由2012年的300余亩增加到了2013年的8000多亩,籽棉产量平均每亩约为400公斤。

  种植成本降低

  每年的金秋十月,阿拉善是璀璨而又妖娆的。外地游客不仅可以观赏绝色的胡杨林,还可以伴随着隆隆机器声,目睹采棉工人在雪白的棉田里劳作的情景。而这景致的背后,寄予着沙漠盐碱滩地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经济效益并举的新希望。

  事情得从4年前说起。

  张建中告诉记者,前几年我区的棉花产业主要卡在了“收棉”成本上,当时受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植棉比较效益下滑,当地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下降。就拿额济纳旗来说,当地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万,采收棉花人手不足。按目前市场上1公斤籽棉收购价约8元,但采收1公斤籽棉人工费接近3元,成本过高。

  自2010年内蒙古棉花试验站扎根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试验站通过陆续开展品种筛选、抗旱节水研究、全程机械化引进以及高产示范等工作,特别是2012年在额济纳旗借鉴新疆经验,成功开展了机械化采棉种植模式,使我区首次实现了棉花的机械化采收。

  全程机械化推广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经济效益的提高。


 “新机器的引进不仅实现了自动打包,而且采净率和采摘效率更高,减少了籽棉的损失和棉花等级的降低,便于籽棉拉运和存放,并提高了轧花加工线的加工效率。”张建中表示。

  瓶颈问题得以突破后,2013年,额济纳旗机采棉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8000余亩。

  内蒙古额济纳旗天泽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且不算节省的人工浇水、施肥等环节,单是机械化采收棉花一项,每公斤即可节约成本1.6元。即便是在2013年棉花价格中等的年头,公司承包的机械化采棉种植田每亩净利润仍可达1000元至1500元。

  缓解棉粮争地矛盾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我区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棉花似乎是“天生的一对”。“一般亩产籽棉约400公斤,亩产值3000元左右,较每亩玉米增收1000元左右;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每亩用水量250~300立方米,只有种植玉米的一半。”路战远胸有成竹地表示。

  据统计,每年我国棉花需求量超过1000万吨,自给率约70%,约30%需要进口。随着我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棉花产需缺口逐步扩大,另外我国耕地逐年减少,棉粮争地矛盾严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所长说,阿拉善盟种植玉米,整个生育期需用水量600~800方/亩,种植棉花仅需用水250~400方/亩,可节水30%~60%。今后5~10年,在以阿拉善盟为核心的蒙西地区发展500万亩棉花,就意味着内地可调减约1000万亩棉田用于粮食生产,按内地玉米产量1500斤/亩计算,每年可增收粮食700~800万吨,有利于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阿拉善盟科泊尔滩等地干旱缺水,土壤盐碱化重,植被少,长期裸露,风蚀沙化日益严重。张建中说,在此类地区种植棉花,不仅能充分开发利用盐碱旱地和有限水资源,还可增加植被覆盖度,减蒸抑尘;棉花生长期间,还将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能保护、改善当地土壤和生态环境。

  社会效益显著

  2013年7月份,为落实国家相关领导人的批示精神,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等有关专家与管理人员一行13人组成调研组,深入到阿拉善盟实地考察了当地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棉花新品种引种筛选与机械化采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等情况,并专门组织召开了内蒙古新棉区建设座谈会,针对阿拉善盟发展盐碱旱地棉花产业的土地基础、资源优势和大面积发展的可行性,广泛征求了专家和地方政府的意见。

  调研组认为,将内蒙古西部规划建设成国家新棉区,从生产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建议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将以阿拉善盟为主的内蒙古西部的棉花生产与基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内蒙古新棉区建设要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科技先行。尽管内蒙古西部与北疆地区生态条件类似,具有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与潜力,有可能成为又一个国家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但在气候条件、土壤性状、种植制度和技术要求上还存在很大差异,科技部将对其进行重点支持,以促进内蒙古新棉区的建设与发展。

  绘制发展蓝图

  谈起今后的发展方向,路战远心里一直有本明白账。他说,想积极争取以阿拉善盟为中心,覆盖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等地区的国家新棉区建设的规划与立项,加快推进以阿拉善盟为重点的内蒙古西部宜棉耕地的综合开发、改造与利用,促进内蒙古新棉区建设与发展。在内蒙古棉花综合试验站的基础上,建立的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推动内蒙古产业发展。

  今年,针对内蒙古棉花产业技术相关研究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内蒙古旱区棉花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部已经立项,实施期为2014~2016年。这一项目的实施,必将加快我区向国家重点棉区发展的步伐。

来源: 北方新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