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内蒙古农牧业发展风向标


时间:2014-01-29





  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文件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如何在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中推进农牧业发展呢?研读2014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内蒙古的农牧业发展思路与中央一号文件不谋而合:要提高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为此,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指出,新的历史时期,我区“三农三牧”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丝毫不能动摇,强农强牧的政策和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

  无疑,现代化,已经成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风向标。

  而依靠改革创新激发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活力,解决地怎么种、产品安全如何保证、农牧民如何增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如何推进等问题,正是我区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促进增产增效确保粮食安全

  2013年,我区农牧业硕果压枝:粮食产量实现“十连丰”,总产量达到554.6亿斤,增产48.9亿斤,增量增幅均居全国第一。

  与2003年的272亿斤相比,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认为,经过连续多年的丰收之后,我区粮食增产的各种支撑要素的弦已经绷得很紧,产量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积累、风险在上升。

  高基数、高水平之基础上,内蒙古如何延续农业发展好势头、推进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呢?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想把地种好,保证粮食安全,必须立足我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抓好土地、用水、科技等问题,尤其要转变方式、聚集规模和强化科技支撑能力。”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告诉记者。

  转变方式,就是要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树立“大食物”的理念,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郭健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发挥我区农牧互补的优势,并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要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的模式,为养而种;其二则要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避灾型农业,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强化节本增效,打造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种植业。

  聚集规模,就是要继续推进高产创建工程,带动粮食大面积稳产增产。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贾跃峰说,2008年,我区开始在12个盟市组织实施高产创建活动,目前落实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15个,示范面积达到506.5万亩,2013年带动全区粮食增产18亿斤,极大地挖掘出了增产潜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对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科学种粮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年,我区的目标是,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作物覆盖率达到74%以上。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在稳定农作物总播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单产,稳定总产,把更多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体现到增产增效上。

  目前我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潜力很大,农牧业厅种植业处处长王贵平坦言,以稳粮增效和节水增粮为目标,今年的重点是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大范围推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好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加快良种研发,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才能真正促进科技与农牧业实现深度融合。”郭健说。

  盯住源头监管突出品牌效益

  “抓粮食安全是基础,抓农畜产品安全则是关键。”刚刚结束的自治区两会上,巴特尔主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畜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百姓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着农牧业发展。

  郭健认为,在我区粮食产量实现“十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九连稳”的新形势下,解决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解决数量问题更重要、更迫切,质量安全如果出现问题,数量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全面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建设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发展现代农牧业,必须坚持“向质量要发展”,切实重视和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一基础性工作。

  高标准、高要求下,如何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巴特尔主席在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源头,树品牌,严监管。

  记者了解到,如今我区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为内蒙古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畜产品,只有农畜产品质量有保证了,才能保证后面环节的安全。”自治区农牧业厅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王坚说。

  在专家看来,源头治理就是要治地治水,控肥控药,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和生产过程安全关,防止食品安全和农畜产品质量在一线失守。通过鼓励引导农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登记保护工作,不断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增加农畜产品的名牌数量和品牌效益。

  “以肉羊为例,我们要用几年的时间,打造5个全国知名肉羊品牌,通过品牌来带动产业发展,确保产品安全。”自治区农牧业厅产业化处处长王补在认为,保安全要在抓好源头的同时树起品牌,鼓励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用品牌来增强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今年,我们还要严抓监管。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要在‘产’的环节上把好关,其次要在‘管’的环节上把好关。要突出抓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监管全覆盖。”王坚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

  抓好产业培育确保持续增收

  “一定要看到,没有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就没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没有农牧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自治区的全面小康。”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对我区农牧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与我区农牧业发展现状有极大关系。目前,全区尚有22%的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有157万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

  就农牧业发展整体现状,内蒙古高层做出总结: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牧民生活水平总体较低,农牧区相对落后。

  投入成本高,种养有风险的前提下,在发展现代农牧业过程中,内蒙古该如何持续提升农牧民收入?

  带动农牧民增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突破方向。

  县域经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牧区,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依托。

  郭健认为,抓农牧民增收,必须切实抓好产业培育,巩固发展以种养为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夯实农牧民增收的产业基础。

  他说,今年,我区要以乳、肉、绒等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重点扶持肉羊产业园区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

  “要完善企业和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牧民和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说到农牧民增收,王补在见解独到。他认为,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等多种形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于农牧户。

  帮助农牧民增收,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是重要途径。

  扶贫攻坚,核心是增收攻坚。自治区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帮助贫困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今年要实行精准扶贫,全面启动“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切实巩固扶贫效果,防止该扶的没扶,不该扶的扶了。

  谈到拓宽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这一问题时,郭健说,当前影响我区农牧民增收的因素很多,持续增收的难度上升。

  于光军分析,提高农牧民增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定要依托农牧业生产,通过调整农牧业结构、密切产加销联系、深挖经营增收潜力,让农牧民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受益。

  自治区农牧业厅畜牧处处长白音介绍,我区有54个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旗县,发展畜牧业能够促进粮食转化和秸秆利用,带动收入增长和结构调整。

  他认为,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抓好牛羊肉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发展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实现农牧民增收。

  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与农、城与乡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可从另一方面来看,现状不免令人担忧。目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显著的差距是城乡发展差距,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城乡二元结构。

  很显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内蒙古需要解决好“建”的问题和与此相关的“人”的问题。

  “建”的问题就是: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如何推进?

  按照我区的发展部署,未来3年,全区将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村村通电、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这样,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选择在农村牧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被正式提上日程。

  自治区党委农牧办负责人表示,现阶段我区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是公共服务的差距,而这“十个全覆盖”,既是党委政府对广大农牧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更是深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大任务。

  显然,按照“十个全覆盖”的部署,内蒙古将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迈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人”的问题,就是大力推进城镇化,农牧民往哪儿去?

  有专家认为,城镇化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农牧民真正变成市民,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目的,则是让更多的农牧民在乡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同样文明幸福的生活。

  据了解,目前,全区有400多万在城镇生活6个月以上的农牧民务工人员,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如何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内蒙古而言已是迫在眉睫。

  思路汇聚成行动。专家认为,解决“建”的问题,我区需要做的是,抓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在完善服务体系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牧区面貌。

  解决“人”的问题,则是要化解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和创新农村牧区社会管理,通过优化城镇布局,重点解决好农牧区人口转移和村庄空心化、农牧民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

  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确定,今年自治区本级安排农牧林水专项资金76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再次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支持。

  多了12亿元的财力支撑,内蒙古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后劲将持续增强。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