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2013年内蒙古乳、绒毛产量全国领先


时间:2014-01-20





  核心提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3年,我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554.6亿斤,增产48.9亿斤,增长9.7%,增量和增幅均居全国第一;牲畜存栏连续9年保持在1亿头只以上,羊肉、乳、绒毛产量继续全国领先。粮食十连丰,畜牧业九连稳,2013年全区农牧业形势喜人。

  代表、委员们谈到去年的“三农三牧”工作时,一致认为我区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距离“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农村牧区美起来”的发展目标更近了。

  政协委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康暄在对这两个数字分析时指出,这一成绩得益于我区不断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牧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康暄委员进一步解释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牧业基础产业,加大了财政投资力度和惠民政策实施。比如说,自古以来,在中国农民的意识里,种地纳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减免了农民各项税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还有良种补贴、农业机械化补贴、粮食补贴和草原补偿机制等等,甚至农民购买家电都有补贴,这些政策的全面落实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他列举了另外一组数字:我区加大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科技水平不断进步。

  目前农牧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8%,农牧业生产的总动力达到3387万千瓦,机械化水平达到75%,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农牧业发展水平咋样,农牧民代表最有发言权。

  吕志强代表是个地道的庄稼人。2013年,他所在的土默特右旗威俊村人均收入1万多元,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我区农牧业取得骄人成绩的一个缩影。

  2012年,吕志强瞄准市场空白,种了3500棒杏鲍菇,挣了1万多元。尝到甜头后,他去年又投资200多万元,把种植量扩大到3万多棒。“赶正月上市,三天一茬,收入不会低。”吕志强说。

  这还不算,吕志强代表积极响应政府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一手创办了吉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五六户村民共同致富,合作社种植的蘑菇畅销包头市场。他告诉记者,这几天,大伙儿正琢磨注册商标呢。

  今年1月起,村民每养50只羊,政府补贴1.5万元。“这两年羊肉行情看涨,赶上政府的好政策,村民的心劲儿更高了。”吕志强说。

  上人代会前,吕志强代表有过担心,“规模化、标准化养羊,需要盖圈舍、租场地,样样都要钱。农民贷款太难了。”政府工作报告解开了老吕心中的疙瘩,“报告说要依法保护农牧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解决了贷款难问题,今后的精力都能转移到科技上去了。” 康暄委员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推进现代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只有大面积推广科学实用技术,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才能使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我们相信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要求,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并且可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