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8337"第一年】县域经济七台重头戏可圈可点


时间:2014-01-08





  经过艰辛努力,2013年,全区80个旗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2013年,在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行动中,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成为全区各旗县市发展的重头戏。

  重头戏之一:提升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比重,实施奶牛、肉牛和肉羊高产创建工程。

  重头戏之二: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县域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头戏之三:推动县城商贸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经营。

  重头戏之四:着力壮大县域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县域市场主体,鼓励县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重头戏之五: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集聚,增强县城承载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

  重头戏之六: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与救助制度,深入实施县域重大民生工程。

  重头戏之七:大力发展县域绿色产业、循环产业和低碳产业,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按照我区的发展规划,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基本实现县县全面小康。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我区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已经拉开“先声夺人竞风流”的序幕。

  新闻回放

  2D12年12月28日至3D日,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刻认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

  2D13年1月15日至16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包头市调研时强调,园区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方向,各类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

  2D13年3月21日至22日,王君在巴彦淖尔市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做好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扩容提质、扩权强县改革、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

  2D13年4月16日,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要进—步加大抓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力度,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2D13年4月24日下午,王君与部分全国劳模和自治区劳模座谈时强调,要为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D13年5月中旬,我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2D13年5月27日,全区科技创新助推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班,学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和借鉴广东省科技创新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2D13年6月2日,全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2D13年6月8日,内蒙古出台《关于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各旗县市、区要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人才规模、素质、结构、布局和创新能力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D13年6月19日,我区出台《关于进—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确定了发展县域经济七个方面的25条指导意见。

  2D13年7月19日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提出,要进—步加大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推进力度,认真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D13年8月5日至6日,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化政策支持措施,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2D13年1D月18日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深入推进各领域的改革,突出抓好推动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工作措施的落实。

  2D13年12月26日,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就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进行总结:全区8D个旗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县域经济:先声夺人各具特色

  精彩运笔:“造血功能”得到增强

  1月3日,时节已至隆冬。

  在这个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里,伊金霍洛旗阿镇退休职工贾秀清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这种感觉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凭空想象的。”说到伊旗的变化,76岁高龄的贾秀清老人脸上,是难以掩饰的激动。

  老人的激动,来自伊旗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补贴的增加。

  “现在,我们老俩口每年能拿到1000多块钱的高龄补贴,退休金今年也涨了。”贾秀清的老伴儿乔文秀告诉记者。

  而这一系列变化,得益于伊旗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3年,在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中,伊旗通过发放各种补贴和大力扶持种养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并向现代煤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领域高调挺进,荣登“中国百强县”榜单。

  伊旗之发展变化,就是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

  将这一缩影还原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份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

  内蒙古80个旗县市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个别旗县财政收入已达到“十五”之初的全区财政收入水平;

  克什克腾旗等3个旗县荣登“中国旅游百强县”榜单;

  准格尔旗等17个旗县市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旗县入围总量居西部第一;

  达拉特旗等27个旗县市入围“中国最具投资力百强县”,旗县入围总量居西部第一。

  一年来,催生这种发展变化的,是内蒙古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精彩运笔:

  提升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作物比重,继续实施百万头奶牛、百万头肉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为各旗县发展现代农牧业“输血”;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县域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县域形成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新型产业体系鸣锣开道;

  推动县城商贸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经营,为全区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翻开新的篇章;

  着力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县域市场主体,推动县域生产要素向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中,鼓励县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县城集聚,不断增强县城承载产业、带动就业和积聚人口的能力,全力打造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县城;

  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与救助制度,深入实施教育、医疗领域的重大县域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县域居民;

  大力发展县域绿色产业、循环产业和低碳产业,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力推进生态扶贫,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再添强大动力;

  ……

  蓄之既智,其发必远。

  有识之士指出,一年来的精彩运笔,已经为内蒙古县域经济茁壮成长输入了亟待补充的养分,增强了县域“造血功能”。

凝心聚力:发展基础得到巩固

  凝聚共识,是贯彻思路的前提。

  在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2013年,为了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自治区领导要求全区各盟市旗县形成四个方面的共识: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为了凝聚共识,自治区领导发出动员令:“县域兴则全区兴,县域强则全区强,牢固树立强区必先强县的理念,推动我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晓俊认为,之所以提出“强区必先强县”,与我区的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和收入结构等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人口布局———内蒙古目前72%的人口集中在县域,至今全区尚有1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旗县;

  产业布局———内蒙古大部分自然资源分布在旗县,主要产业园区集中在旗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收入差距———从收入看,我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旗县是城乡连接的纽带,只有首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城乡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公共服务———我区县域民生欠帐较多,其根本原因是县域经济基础仍显薄弱,只有在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上做文章,才能通过财力的提升进一步发展县域社会事业,提高县域公共服务水平。

  也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13年以来,内蒙古“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的时代强音此起彼伏:

  “利用当地资源、区位等优势,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发展路子。”

  “抓住国家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加快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结构,搞好旗县农牧区电网、信息服务网络的升级改造,尽快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

  “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强化沙漠沙地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在美丽与发展双赢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年来,在“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的行动中,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各旗县发展的重头戏,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也因此得以巩固。

  盘点一年来的发展成就,自治区做出如下总结:

  全区80个旗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再接再厉:愿景昭示美好未来

  有一种力量,叫做召唤力。

  内蒙古社科院专家指出,自治区“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及相关政策的亮相,对2013年内蒙古县域经济乃至全区经济的稳中求进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翻开2013年的经济发展答卷,我们不难为上述认识找到答案:

  粮食产量再破500亿斤,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推动力的全区粮食实现连续第十年丰产;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数突破1亿头只,以县域发展为主的全区畜牧业生产实现连续第九年稳产;

  县域工业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0%左右,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工业主导产业正在形成;

  县域范围内的包装、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涌现出达拉特旗、和林格尔县、伊金霍洛旗等一批城镇化水平较高、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县域经济发展典型;

  ……

  梦想召唤高远的目标。

  为了推进富民强区,内蒙古的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全区80个旗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无疑,实现上述目标,内蒙古已进入倒计时。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划定的路线图,在向“翻一番”目标奋进的历程中,内蒙古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的任务愈加清晰:

  紧紧扭住县域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紧紧围绕市场主导、市场主体多元化这一发展理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县域中小微企业和非公经济大发展,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

  紧紧围绕美丽与发展双赢,加大县域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努力建设美丽旗县;

  紧紧围绕富民优先的发展目的,着力扩大县域城乡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在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方式创新上出实招,让发展成果惠及旗县更多人民群众。

  任务呼唤行动,行动彰显决心。

  2013年5月,我区出台《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再添强大推手;6月,我区召开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县县实现小康”的愿景。

  一马当先蹄声疾,先声夺人竞风流。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在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中,内蒙古敢为人先,短短一年多的发展,全区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不少旗县的特色产业阵容日益壮大,这种势头是内蒙古“县县实现小康”的最大资本。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放眼未来,自治区领导对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寄予厚望:“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断开创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一招鲜才能吃遍天

  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突出特色——这是内蒙古立足实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论。

  尽管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区内大部分旗县传统种养业比重较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现代化工园区和产业集群较少是大部分旗县面临的发展困境。

  全区经济10强旗县的财政总收入占到全区比重的1/4和1/3左右,有的旗县财政收入早已超过百亿元,而另有不少旗县的财政收入只有1亿多元,县域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市场主体发育不足是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短板。

  目前,我区县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到江苏省的1/6,不到浙江省的1/3,县均GDP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导致这一系列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是县域产业特色不突出,进而导致县域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从一定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就是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为此,在全面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中,就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我区必须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路子。

  从东南沿海省份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按照“8337”发展思路的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做到三个“牢牢抓住”。

  首先要牢牢抓住县域重点企业这一龙头,大力支持其做大做强,集聚相关中小微企业与之配套发展,带动并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其次要牢牢抓住投资和项目建设这一关键,从建设“五大基地”、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需要出发,规划布局一批各具旗县特色的产业升级项目,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其三要牢牢抓住产业园区这一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项目、资金、土地向园区集中,把各类园区打造成我区县域经济增长极。

  按照我区的发展规划,经过3~5年的努力,全区多数旗县至少打造一个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园区和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这一规划蓝图能否变为现实,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