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一年来】乌海市构建爱商尊商亲商富商大环境


时间:2013-12-17





  政策联动 放水养鱼 激发活力

  这一次,勇于创新的乌海市又一次站在了改革最前沿。

  10月21日,该市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规定:商事主体经营范围由其自主确定,一般经营项目无需许可审批;商事主体在办理营业执照、取得商事主体资格后,即可自由经营。

  4天后,相似的表述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这次会议,国务院专题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9月22日,该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保留执行行政审批事项87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06项;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48项,停收50项;实现了审批事项、审批时间、审批费用“三个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和行政收费项目均为目前全区最少,走在了全区前列。

  这一项项旨在放水养鱼、激活民间投资、壮大非公经济发展的举措,让经商多年的王桂梅和她的朋友们兴奋不已。“手续越来越简单了,我们就放开手脚好好干吧,离创业梦的实现越来越近了!”11月5日,在和生意圈的朋友小聚时,她们高兴地传递着该市近段时间接连推出的一系列极具含金量和前瞻性的利好政策。

  “当前,乌海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公经济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源泉所在。”市委书记侯凤岐说。数据显示,该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达2.4万户,注册资本合计341.2亿元,非公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8%;非公经济组织解决了全市近8成新增就业人口的“饭碗”问题。非公经济创造地区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1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3亿元,年均增长27.4%;税收贡献由2008年的19.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亿元,年均增长18.7%。

  今年以来,该市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将2013年确定为“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年”,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和举措前所未有。

  通过推进非公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前不久,内蒙古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和内蒙古氯碱化工技术研究院,在非公企业乌海市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揭牌,在建设全国重要的煤焦化和氯碱化工基地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两所研究院的落户,将辐射带动乌海及周边地区300多户化工企业,不仅将加速乌海两大传统产业新型化的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将有效提升自治区在全国煤焦产业和氯碱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乌海虽然是小城市,但近年来科技投入和奖励力度均走在了自治区前列,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12年,乌海市拿出4000万元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给予补贴,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5.44亿元。今年,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达6277万元。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是该市发展非公经济的第二大法宝。该市融资环境相对宽松,最近几年,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地级市一直处于领先水平,2012年,全市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下降到0.36%。该市鼓励各金融机构建立面向非公有制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帮助有市场、有技术、有资金需求、发展前景好、信用状况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贷款绿色通道”。为进一步促进非公企业发展,今年该市设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并通过“金融超市”,使69家非公企业与23家金融机构“牵手”,签订总额80亿元合作大单。

  该市还特别注重引导中小非公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来配套,与其结成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仅围绕龙头制造业项目陕汽重卡,就有近20家中小非公企业与其配套。

  在10月22日召开的全市非公经济工作会议上,市领导“倾力打造爱商、尊商、亲商、富商的发展环境”的讲话,给非公经济创业者又吃了一颗定心丸,增强了他们加快发展的信心。

  如今,该市各种工商登记减免正在逐步落实,非公经济发展的活力被进一步激活。市工商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政策落实速度,让好政策落在实处。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非公企业听建议、找不足、解难题、办实事,采取“1+8”服务模式,与民主党派一起帮助企业办理有关证照手续;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专门为非公有制企业在企业引进项目、技术及合作、合资等方面帮助咨询商谈,并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综合评级分析,提出发展方案。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内蒙古德晟实业集团董事长孙兆元对该市的创业环境深有体会:“这里创业环境好,麻烦少,在各个项目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多次到现场办公,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创业环境开始形成合力、发挥作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市非公企业工业增加值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4.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