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开创了中乌合作新模式


时间:2013-10-14





当地时间9月22日,应乌干达农业部邀请,中国四川农业代表团一行抵达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开始了为期5天的考察。在此期间,中国驻乌干达大使赵亚力接见了考察团一行,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乌干达可为川企发展提供利好条件

  记者:您如何看待四川农业代表团访乌一行?赵亚力: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向前发展,四川农业代表团是首个由政府组织的农业访乌代表团,开创了中乌合作的新模式。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是我们非常推崇的,可以将一大批有信誉、有实力的企业组合起来、抱团出海,实现有序、持续发展,这将是未来中乌合作的发展方向。

 记者:您怎样看待“南南合作”框架下四川对乌干达的援助?

 赵亚力:首先,援助是有基础的。四川是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和农业大省。乌干达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其中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量的七成以上,所以双方的合作具有互补性、具备坚实的基础。

  其次,双方均有合作的需求。乌干达资源丰富、温光条件优越、水资源充沛,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非洲唯一一个实现了粮食自给的国家。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当地的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加工能力还比较落后。乌干达还承担了“东非粮仓”的使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乌干达又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比较优势,土地肥沃、政策优惠、成本低廉,可以为四川企业的发展提供诸多利好条件。

  再次,双方的合作是有平台的。从2006年开始,四川的华侨凤凰集团就参与建设了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去年,四川又派出20多名农业专家参与联合国“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四川援助乌干达项目,他们都将成为四川和乌干达合作的“桥梁”。

  希望四川的农业专家带来更多的“渔”

  记者:您对四川和乌干达的合作有怎样的建议?

 赵亚力:中国有句老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的农业专家就来到非洲,教会了非洲人民种植水稻,至今在当地都是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所以,我希望四川的农业专家能给乌干达人民带来更多的“渔”,即便是援乌的专家回国了,但先进的农业技术仍然能继续推广下去。

 在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中,我们援助建设了大型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这些援助是“富国”之举。同时,我们也要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这是“富民”之措,农业就是能实现“富民”的产业。希望此次来乌考察的企业借助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平台进行全面考察,发现优势领域、找到合作伙伴,在乌干达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收获更多互利互惠的“果实”。

来源: 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