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竹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司建楠    时间:2014-09-17





  五年前,在受地震重创的四川省,多达115万名村民失去了农业收入,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为帮助灾后重建,由花旗集团基金会资助、国际竹藤组织主持实施、四川省林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参与实施的“中国可持续竹加工企业发展项目”启动。

  五年后,该项目覆盖了四川省及浙江省多个地区,直接扶植240多家中小型竹企业和合作社,帮助近5万人将其年平均收入在项目的五年期内每年提高30%。结果超出预定目标,项目开发的低碳产业链模式成功推广到中国多个竹工业产区,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绿色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可持续竹加工企业发展项目”五年成果总结与报告发布会上,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费翰思博士表示,国际竹藤组织计划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竹子生产国家和地区推广该模式。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兆伦先生表示,“期待该项目继续在更多地区实践推广并开花结果。”

  发展绿色竹工业

  回顾项目实施的历程,费翰思表示:“国际竹藤组织为与四川省林业厅等合作伙伴成功实施花旗集团基金会援助的中国可持续竹加工发展项目感到骄傲。该项目不但有效帮助了四川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而且为灾后重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模式。”

  该项目历时五年,总投资130万美元。项目的实践历经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009)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从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间,花旗集团基金会支持了四川中小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第四阶段,即2013~2014年,在项目持续推进的基础上,还把四川的成功模式推广到浙江省的7个村庄。

  国际竹藤组织环境项目部主任楼一平告诉记者,该项目不仅从技术和资金上扶持受灾的竹企业恢复生产,帮助非灾区的竹企业及农民合作社提高和扩大生产,还通过开展技术培训、能力建设、市场推广等支持途径,帮助当地群众建立和发展有效的竹企业生产加工链,同时为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的自然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竹藤组织、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四川省宜宾市政府于2011年10月20日共同签署了在四川宜宾开展竹林低碳经营示范区和绿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

  为加快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四川绿色竹子工业的发展,2012年,国际竹藤组织和四川宜宾市长宁县政府再次签署了补充协议,当地政府出资300万美元支持以竹笋加工为主产业的工业园区建设,计划将在2015年建成。

  楼一平透露,绿色工业园区计划以绿色食品制造为突破口,重点解决竹笋加工过程中硫磺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还要有效解决原材料浪费及废弃物污染等问题。

  与会的企业代表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实施,帮助四川省恢复和发展竹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帮助灾区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探索出一条利用当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推广绿色产业链

  鉴于该项目的良好产出和成就,国际竹藤组织日前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资金资助,共计390万欧元,用以支持和配套上述项目的实施,旨在进一步推进四川竹产业链的发展并扩大、复制、推广到其他省份。

  四川省林业厅总工程师骆建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及低碳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骆建国说,2009年四川省竹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竹产业加工利用相对落后,企业以小作坊、简单加工、粗加工为主。通过项目实施,有效提升了竹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原材料利用率由原来60%提升到80%以上。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通过项目的有效推进,改进了竹笋加工技术,当地的竹笋产量由原来的每亩400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每亩800~900斤。产量提高了一倍。四川省竹产业对林业年产值的贡献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当前的15%左右。

  在项目带动下,环保工作也有明显改进。骆建国表示,目前,企业的污水、噪声污染均有所改善,并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竹产业加工的链条也逐步延伸,很多加工企业已经转型为生产竹纤维、活性炭等高端产品的企业,进一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如何把这一成功模式复制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分享以竹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案例是与会代表最为关心与关注的。据悉,自2013年起,国际竹藤组织开始在浙江等地推广实施这一项目的经验,目前也已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会上,主办方发布了《中国可持续竹企业发展项目成果和影响报告》。通过对项目五年期的客观分析,翔实介绍了项目历程,重点阐述了成果及项目的可持续、可复制性,以及对中国的竹产业发展的分析及展望。

  与会专家表示,该项目所取得的经验,能够为世界各地因灾害而面临重建、发展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真实范例。

来源: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