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大新兴增长极”的弓箭型战略研究


时间:2014-05-21





  四川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方式调结构时,大力推动“七大优势产业”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四大城市群”(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和“五大经济区”(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三大新兴增长极”建设,夯实底部基础县域经济,取得了可喜进展。

  在中国区域经济布局中,国家有一套整体的规划,先后形成了T字型、弓箭型、π字型、井字型等模式。从四川地理来看,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提出的“三大新兴增长极”,布局呈“三点鼎立、三生万物”的架构,形态如一个拉紧的弓箭,因此可以称为“弓箭型战略”。在中国古代,弓箭是发射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是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弓由有高度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川南、天府、川东北三个经济区构成一个弓弦,川东北、重庆和川南构成弓臂,成都与重庆成为箭杆,方向指东。天府新区是着力点(发力点),必须是创新中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川南与川东北经济区是弓臂的两端,必须加强与成渝两核的联结才有力量。弓箭型战略是成渝经济区“双核五带”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新兴增长极”的弓箭型战略示意

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双核五带”布局中,双核即以成都、重庆为核心,五带为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渝广达发展带。天府新区居位于占四川经济总量61%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属于知识、技术、资本、财富、企业高度密集区。川南经济区是由四川盆地南部的内江、自贡、宜宾和泸州四市构成的多核心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毗邻云贵高原,是川、滇、黔、渝省市的接壤地带,东连重庆市,西接凉山,北邻乐山、资阳,南接长江干流渝宜段,历来就是沟通四省市的重要物资贸易中心。川东北经济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致范围在嘉陵江中上游(包括涪江和渠江两支流的大部分),以兰渝铁路、广渝高速公路和嘉陵江航道等为依托,包括南充、广安、达州、广元、巴中五市,其中南充为该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广安构成川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区域,达州、广元和巴中构成川东北生态经济片区。“三大新兴增长极”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21%,总人口4871万,占全省总人口54%,都在成都、重庆的双核辐射范围内,实际上也是一个“极化区”(电解区)。“极化区”概念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将线圈置于两块磁铁间,只要有运动比如移动其中一块磁铁就会产生电流,在线圈中产生电动势,即动磁生电原理。电和磁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始终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就是磁生电、电生磁,这是电磁感应。成都和重庆是两个“磁性”很强的极核,对“三大新兴增长极”能产生强大的“磁性作用”,从而产生“电流”。由于嘉陵江和岷江都是长江支流,因此“三大新兴增长极”都属于国家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属于川西北生态区和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总面积30.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62.88%,总人口796万占全省总人口8.84%,是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加快“三大新兴增长极”建设有利于拉动川西、攀西发展,因为“三大新兴增长极”具有先锋、牵引、辐射作用。

电磁学中的许多定律,如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定律、高斯定律、洛伦兹力、麦克斯韦方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等等,都可以用来研究“三大新兴增长极”与成渝经济区的关系。极化区很像“电解槽”,成都、重庆是两个电极,中间的极化区可以产生“电解化学”反应,生成新产业、“新物质”(如电解铝、铜)。这当然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极化的概念更为宽泛。

两极电解槽

在物理学中,极化是常见现象,也是重要概念,有电子式极化(电子位移极化)、离子式极化、偶极极化等现象。将电介质放入电场,表面出现电荷,这种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表面出现电荷的现象叫做电介质的极化,所产生的电荷称之为“极化电荷”。在电介质上出现的极化电荷是正负电荷在分子范围内微小移动的结果,所以极化电荷也叫“束缚电荷”。
在经济学中,极化效应Polarization Effect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它经济活动的效应。纲纳?缪达尔(Karl Gunnar Myrdal)认为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也就是说极化效应是指由于增长极本身所拥有的先进产业对生产要素产生强大吸引力,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增长极集中,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发展,但同时拉大区域间的不平衡。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发达地区越富,则落后地区越穷,造成了两极分化。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

产生极化效应的原因,一是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了巨大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越的生产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和集中的消费市场,再加上技术进步、工业布局指向性的变化(由原材料指向转变为消费区指向或技术指向),更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二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三是乘数效应进一步促使生产分布的极化。由于产业集聚,势必要求一些为它服务的生产性及非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地区相应发展,这就引起了该地区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又推动了服务行业的加速发展。这种乘数效应一轮又一轮地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两极分化。

极化效应可以产生以下作用:①形成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②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区位优势有利于经济活动的集聚,使各种产业活动之间的协作配合及产业规模的扩大成为可能,从而带来了各种费用的节约,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大大增强极核的竞争力。③乘数效应强化了极点的极化效应。主导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其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完善,大大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稳定性。④极化效应不仅仅使极点集聚人、财、物,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往往得到地方政府政策的倾斜与支持。

纲纳?缪达尔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有3种效应,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极化效应的对偶效应是扩展效应。极化效应的作用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散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削弱低梯度地区,促使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在区域全局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归根到底取决于“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综合作用的大小。一般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间的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远远大于扩展效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趋于下降,扩展效应则迅速增强。

 我们来分析四川省的经济情况。四川省21个市州2013年与2012年GDP及GDP增速为:

  2013年GDP及增速 2012年GDP及增速

  四川省26260.77 10.0% 23849.8 10.1%

 成都市9108.89 10.2% 8138.94 11.9%

 绵阳市1455.12 10.0% 1346.42 8.1%

 德阳市1395.94 10.0% 1280.2 9.0%

 宜宾市1342.89 8.1% 1242.76 8.1%

 南充市1328.55 11.0% 1180.36 12.6%

 达州市1245.41 10.2% 1135.46 9.7%

 凉山州1214.4 10.2% 1122.67 8.2%

 泸州市1140.48 11.2% 1030.45 10.7%

 乐山市1134.79 10.4% 1037.75 9.4%

  资阳市1092.36 10.6% 984.72 10.9%

 内江市1069.34 10.3% 978.18 9.3%

  自贡市1001.6 11.3% 884.8 13.2%

 眉山市860.00 10.8% 775.22 10.9%

  广安市835.1 10.8% 752.22 11.0%

  攀枝花800.9 10.7% 740.03 8.2%

  遂宁市736.6 11.1% 682.41 7.9%

 广元市518.8 10.5% 468.66 10.7%

 雅安市418.00 3.9% 398.05 5.0%

 巴中市415.9 10.7% 390.4 6.5%

 阿坝州234.00 10.2% 203.74 14.9%

 甘孜州201.2 12.1% 175.02 15.0%

 我们看到,在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中,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泸州、乐山、资阳、内江、自贡12个市州GDP超过千亿元,总数超过一半,在2012年基础上新增了资阳、内江、自贡三个市。成都是首位城市,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四个市州总人口占全省8.84%,总面积占全省62.88%,2013年GDP总量2449亿,占全省26260亿的9.33%。“三大新兴增长极”所在的弓箭区域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区8个市、川东北经济区5个市、川南经济区4个市,总人口占全省91%,面积占全省37%,2013年经济总量占全省91%,可见其强大的包容性、调控性、主导性,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人口分布与经济量分布非常一致,因此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四川发展至关重要。

  天府新区如何建设?这是省委极为关心的大事。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多次到天府新区调研,他要求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并提出了殷切希望。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型增长极,一是要深刻理解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准确把握天府新区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和竞争挑战,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占先机,争取主动,树立雄心壮志,谋划更好更快发展。二是要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坚持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三次产业紧密结合,努力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以强大的创新驱动力量引领其他经济区的发展。三是要着力搭建新平台,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以成都新机场建设为契机,科学谋划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发展,加快构建空、铁、水、陆立体综合运输体系,统筹考虑双流机场和新机场的产业布局、交通联系,大力发展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和航空客运、物流、旅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形成临空产业集群。四是要进一步突出引进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实现由“优惠政策招商”向依托产业集群、产业链条、良好发展环境招商转变,力争每年都上几个有影响力的大项目。五是要加快完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四化同步,重视城市文脉传承和生态绿地建设,走出一条符合天府新区定位和特色,现代产业、现代都市、现代生活“三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六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适应新区发展的管理体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率;选好精兵强将,配强干部人才队伍。

  川南经济区如何建设?这是一个培育次极的大战略。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在自贡宜宾泸州内江调研时强调,要抢抓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川南经济区新兴增长极。他指出,川南城市群区位优势突出、工业基础坚实,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川南经济区率先崛起,必须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把“两化”互动作为首选战略。一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实现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二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川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统筹做好规划编制、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着力优化城镇体系;协调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更好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三要充分发挥毗邻长江水系和联结川滇黔渝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四要主动接受成都、重庆“双核”经济辐射,成为经济“极化区”,力争产生新产业,围绕优势产业招大引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区域合作上取得更大突破。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川南经济区加快崛起的核心支撑。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树立长远眼光,坚持质量取胜,不失时机地推行多元化发展战略,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重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同时,要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和吸引力。

 川东北经济区如何建设?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要求,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打造川东北经济区新兴增长极。他说,川东北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资源禀赋独特,发展潜力巨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着力打造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并提出系列具体要求。把川东北经济区建设成为新兴增长极,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改善发展条件。把交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畅通区域对外联系,完善区域内部交通,构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加强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和发展保障能力。二是依托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抓好资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抓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进,抓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力量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整合用好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大力发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三是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这样的改革,有利于吸引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有利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有利于激活附着在农村土地上的财产权利,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要从实际出发,重点抓好确权颁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和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工作。农村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追求轰动效应,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愿自主参与改革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新的更大发展空间。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注重城镇发展质量,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新区,加快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步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城镇,产村相融整体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川东北5市要增强整体观念,“5个手指攥成一个拳头”,推进基础设施、重大产业、资源要素、公共服务等共建共享,走作用互补、利益共享的协同发展路子。五是加大投资促进工作力度,以开放合作实现更大发展。把对接成都、重庆作为扩大开放合作的主要方向,在主动服务成渝、配套成渝的过程中分享发展机遇、壮大自身实力。六是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贫困地区年年都有新变化。扎实办好“十项民生工程”和19件民生实事,有针对性解决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问题。

 “三大新兴增长极”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关系密切。因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省61.7%,如何更好地担纲新一轮改革发展重任,值得深入研究。省委省政府审定的十二五规划,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资阳、眉山、遂宁、雅安8个市(简称“1+7”),是引领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区域,要求按照以下原则发展:“优化一核”,即把核心区成都市发展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达大都市区。适度控制中心城区人口总量,提高土地准入条件,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强化两主轴”:强化绵阳—德阳—成都和成都—眉山—乐山两条主轴线的突出地位,使之成为经济区内新兴的城镇发展轴和产业发展带。强化城际间的快速交通,让成德、成简、成仁等多条快速通道与资阳、德阳、眉山等城市快速通道无缝连接,形成更大、更便捷的交通路网。“推动三圈层”:环绕成都这个核心城市,形成以德阳、资阳、眉山3城市组成的二圈层,绵阳、遂宁、雅安、乐山4城市组成的三圈层。圈层之间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毗邻核心城市的优势,分担核心区居住、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服务等日常功能的疏散,缓解核心城市压力。“培育四带”:即成德绵、成眉乐、成简资和成遂渝经济带。强化经济带内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成为全省范围内有经济活力、有发展潜质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王东明书记在成都平原经济区考察时强调,当前成都平原经济区正处于一个可以快速发展并有望跻身全国重要经济板块的关键时期,各市要认真审视发展定位,全面把握发展大势,努力在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小康、城镇化建设、改革开放五个方面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并提出“六个坚持、六个区”的要求:

第一,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建设现代高端产业的集聚区。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支撑。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汽车整车生产和产业配套,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巩固提升在大型发电、新能源、轨道交通、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优势。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机遇、前瞻布局、抢占市场,重点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服务业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积极建设西部金融、物流和商贸中心。

 第二,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引领,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区。成都平原经济区聚集了全省大多数科教人才资源。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研发转化的创新机制,不断提升绵阳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加快研究制定培养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支持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等先行先试,大力推广产学研技术联盟,进一步发挥成都平原经济区科研人才众多、科研院所集聚的独特优势。

  第三,坚持用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建设西部内陆开放的前沿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在四川开放合作大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围绕提高经济外向度和社会开放水平,加快打造国际化城市,积极培育国际化企业,聚集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首选地、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地、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国际商务中心。特别是要抓住国家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瞄准具有引领性带动性、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具备成长潜力的产业项目,开展精准招商,积极招大引强,狠抓项目落地,着力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第四,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活力,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统筹城乡改革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要继续抓好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各项改革部署,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有序推进确权颁证,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五,坚持以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为目标,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区。成都平原地区是西部自然禀赋最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要对接全国城镇化总体布局,大力优化成都平原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提升成都国际化水平,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努力建设西部地区最具国际影响力、辐射带动力、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要按照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要求,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要重点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产业协作配套,形成统一市场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全面加快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步伐。

 第六,坚持在发展中更多惠及民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先行区。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准确理解全面小康的丰富内涵,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总之,四川的“三大新兴增长极”,是“多点多极观”的生动实践,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个新的战略思路和着力方位,与“三大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对四川实现“两个跨越”极为重要。从功能上可以粗略分为,天府新区主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川南经济区主要实施“两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战略,川东北经济区主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三极同时接受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极化和辐射。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统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动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是路径,各个经济区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在“三大新兴增长极”中,天府新区是发力点,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是弓臂点。“三极”就是三驾马车,是“多极”中基础最好、动力最大、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合成极,只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就可以引领全省90%的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90%人口的生活质量。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