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达州钢铁集团公司破局求发展


时间:2013-12-13





  近年来,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银行限贷、环保、铁矿石垄断所形成的“四面楚歌”的困境,致使全行业发展举步维艰。四川省达州钢铁集团公司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依靠科技创新,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实现了破局逆势发展。

  最近,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和全国工商联分别发布“2013中国企业500强”、“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该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479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7位。”

 国家技术中心

 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为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科技创新长效机制,从2010年开始,达钢集团启动了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是设立了11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创新机制。二是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下设钢铁研究所、设计所、科技管理所、钛材研究所、钒电池研究所和煤化工研究所。其中,设计所具有钢铁冶金和建筑工程国家设计资质、煤化工研究为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具备了设计、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实力。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从国内外购进各种仪器设备及相关技术,充实检测装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以技术改造和新品种开发为载体,大大提升了科技实力。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授予达钢集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称号。这是达州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获得国家认证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也是2012年唯一入选的国内钢铁企业。

 自主技术创新

  形成人才队伍和创业平台

 为占领自主创新的新高地,促进达钢集团在转型发展道路上领先一步,近年来集团先后投资40亿元,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实施高效连铸技术、全连续式轧钢技术、高炉炉顶小高压和富氧鼓风技术、焦化酸焦油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高炉富氧喷煤等一批新技术新工艺。该集团采用国际先进的紧凑型、短流程设计,集中现代钢铁工业的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充分体现流程简洁化、设备集成化、信息数字化的特点和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的建厂原则,经过短短几年的大规模技术改造,装备水平已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热轧带肋钢筋精品生产基地。

 坚持不拘一格引才引智,把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引智结合起来。近年来引进各类专家8名,同时柔性吸引20多名国内相关专业顶级专家相对固定为公司咨询服务。先后聘请50多名重点项目专家,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冶赛迪、四川冶金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研究所联合培养MBA管理人才达30余人,合作技术研发项目10多项,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发展高层次人才瓶颈制约。在加强技术研发队伍建设同时,注重技工队伍建设,组织多渠道、多层次的全员培训和技术比武活动,每年培训员工3000余人(次)、外送培训300多人(次),使一大批中高级技工脱颖而出。集团公司每年对业绩突出的工程师、技师分一、二、三3个档次进行动态考评,并发给每月500元到2000元的技术津贴,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转化科技成果

 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近年来,达钢集团科技研发费用年年递增,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在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产品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先后组织实施技术攻关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30项,专利技术73项。其中,达钢集团首创利用转炉煤气配加焦炉煤气合成生产甲醇的方法和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已申报国际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钢集团“钢铁企业碳素流价值优化集成技术研究与运用”技术成果,2012年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国家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被称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对钢铁联合企业绿色转型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达钢与武汉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研发的《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钢铁联合企业碳(氢)素流价值优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2013年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先后创新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抗震钢筋、改质筑路焦油、粗酚、焊条钢、高强度钢筋20多种新产品。2012年,达钢集团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节能先进集体,被省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评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被省发展改革委评为四川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013年5月达钢集团被国家工信部列入首批45家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企业之一,达钢品牌螺纹钢荣获2013年“中国优质民营钢厂螺纹钢品牌”。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达钢集团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贡献率和生产经营的贡献率正不断提升。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09亿元、上缴税金2.88亿元。近5年,上缴税金16亿多元,安置5000余人实现了就业或再就业。“十二五”期间,达钢集团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来源: 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