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拥军拯救晋祠大米


时间:2011-12-07





站在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十几亩露天晒场上,看着收获的60万公斤水稻,35岁的武拥军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4年多时间,武拥军将开采煤矿带来的收入全部投入绿色农业发展,让曾经的北稻一绝、皇家贡米重获新生。而今,在武拥军的身后又多了10个煤老板,他们的加入让万亩晋祠大米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2002年,武拥军承包了晋源区一座煤矿,随着煤炭价格一路飙升,武拥军的财富迅速达到2000多万元。煤炭的暴利带来的是疯狂挖掘,最多时晋源区达到上百家煤矿。过度开采的后果是,晋祠难老泉断流,晋祠大米濒临绝迹。不能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武拥军决定重新找回逝去的晋祠大米。2006年,武拥军在一片质疑声中,回到家乡王郭村。

武拥军成立了合作社,从村民手中租赁回700亩土地。请专家指导、雇农民耕种、挖渠建塘,第一年下来收获了20万公斤水稻,却净赔200余万元。2007年,他制定了太原首个晋祠大米生产标准。2008年,他给大米注册了“晋祠”、“难老”等有地方特色的商标。去年,武拥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3000亩,粮食总产量750吨,其中水稻亩产达600公斤以上。今年2月,武拥军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王郭村变了,王郭村百姓的生活好了。武拥军投资135万元对村外环路进行了硬化,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幼儿园、小学校、职业中学,投资150万元建起文化综合楼,完成了旧村一期拆迁改造工程,村民们不出一分钱就住上新楼。村民的收入从4年前的一个月1000元,增至现在的1800元。村里7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都能免费领到一袋奶、两颗鸡蛋,每月还有100元的补助。

武拥军自己的腰包却越来越瘪了。但他仍然信心十足,他说,农业是个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前期以投入为主,再过四五年,就能达到收支平衡点,届时每年会有20%的回报率。“晋祠大米最辉煌时种植达10万亩,如今只剩1万亩可使用的黑土地。我想实现从千亩到万亩的跨越。”这不是痴人说梦,如今在武拥军身后,又多了崔培德等十来个投资煤炭、房地产的太原商人。“从当初的不理解,到现在成为他的后盾,我们看到了转型发展的希望。”崔培德告诉记者。

这几天,武拥军又有了新想法,探索农村公司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拿出公司不少于70%的股份平分给每位村民,让公司利益与全村村民利益“结实”地捆绑在一起,他打算在2012年底以前完成改制。

来源:山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