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晓红:推进中医药国际化 搭建中外医学交流平台


来源:大公网   作者:李耀威    时间:2017-08-22





  大公网8月22日讯,以“中西对话,聚焦癫痫”为主题的“2017中美癫痫中西医学研讨会”近日召开。在研讨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接受了大公网的专访,就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西医交流与融合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医药优势独到 走向国际化是必然
 

  《“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于2017年6月印发,提出了加快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并提出“加强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合作”等战略目标。“国内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中医界迎来了春天。”谷晓红指出,从国家到行业都在全力推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走向国际化是必然。
 

  “人们都追求健康福祉,健康是无国界的,健康是永恒的话题。”谈及中医药必然走向国际化的原因,谷晓红解释道。在长期从医经历中,谷晓红发现很多疾病,比如慢性病、功能性失调的疾病、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等等,如果单纯用西医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一定好,但中医的治疗有独到的优势。中医和西医联合治疗也会起到更好的疗效。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
 

  在用药方面,谷晓红告诉记者,某些患者对西药会有不良反应,或者容易加重心理负担。而中草药是天然的,对人体的副作用比较小,合理使用中药,对一些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此外,中医有丰富的非药物疗法,比如针、灸、拔罐、推拿导引等疗法有上千年的历史,已经被印证了其有效性。”谷晓红补充道。
 

  建立海外中医药中心 打造中外医学交流平台
 

  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方面,谷晓红所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直在推进相关工作,尤其近5年,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家都建立了中医药的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中医药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中心。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海外中医中心已有了初步规模,成为中外医学交流平台。
 

  谈及海外中医药承担的主要工作,谷晓红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海外中医中心承担了一部分高端医疗的任务,对一些疑难病症,会请国内专家到当地治疗一些疾病。
 

  谷晓红表示,在加强科学研究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与国外专家的对话,将中西医的治疗优势结合,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与国外医学研究单位或医学专家的合作,让研究更有深度和精准度。“这样在推广中医的时候,既有切实的中医疗效,又有疗效机制的现代表述,让国外病人和西医专家更好地理解并接受中医。”
 

  谷晓红强调,中西医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交流了就会有碰撞,会有融合,最后找到一个综合的最有效的方法治愈病人,让病人尽快解除痛苦。”
 

  谷晓红以今年5月美国中医中心举办的一次中西医高端论坛为例,论坛对一些西医难治疗的疾病介绍了中医疗法,“比如肿瘤化疗没有食欲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西医办法不多,但使用中医的针灸等手法治疗会有良好的疗效。”她告诉记者,论坛上的中西医对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双方均有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据谷晓红介绍,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选拔的优秀教师和研究生会到美国学习西医研究方法,而美国学者也会不定期来中国学习探讨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这样的互动交流是非常好的。”
 

  加强海外人才培养 提高当地“造血”功能
 

  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人才培养。在谷晓红看来,只有为当地培养出了中医药人才,中医才能真正在海外落地,人才输出不仅仅是简单的“输血”,人才培养才是为当地起到“造血”的功能。
 

  谷晓红表示,海外人才的培养主要有学历培养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学历方面,主要是指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海外合法的中医学院签署协议,在海外中医中心和北京本部来培养中医硕士博士。目前已于2016年在西班牙,正在学习中。2017年上半年和美国的中医学院签署了协议,并将有学生入学。
 

  非学历教育则指的是,从中国派出中医著名专家培训美国的针灸医生,在海外中医中心为对方进行短期的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这些针灸医生可以在自己的诊所将学到的独特疗法进行应用和推广,“这种方式同样收到很好的效果。”谷晓红坦言。
 

  走向海外的中医不仅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认可,同时也受到了患者的欢迎。谷晓红透露,海外患者对中医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实际上在外国并没有做很多宣传。她分析,中医在海外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西医很多治疗方法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他们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医治疗效果好,病人之间会口口相传,让愿意接受中医治疗的国外患者越来越多,“我们的专家从国外回来后,有些国外患者还追到中国来进一步接受治疗。”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