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大扩容,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者:杨文利    时间:2011-01-19





  2010年岁末,随着昆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烟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刚刚成功晋级“国家队”的高新区先后正式挂牌,国家高新区的队伍又一次发展壮大。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9月末开始,为数可观的省级高新区拿到国务院获准“升级”的批文,跻身国家高新区行列。这也是自1992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高新区扩容。


  1988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前身)。1991年、1992年连续两年,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国家高新区建设作出战略性部署,先后有50余家国家高新区相继建立。此后10多年间,国家高新区的数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直到2007年宁波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随后的2009年又有泰州医药高新区和湘潭高新区一同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扩容重启。2010年,国务院先后两批批复为数可观的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实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扩容。


  对于此次国家高新区扩容,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赵明鹏表示:“为数可观的省级高新区成功进入‘国家队’,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20年来发展成就的肯定,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的殷切期望。”


  据介绍,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不仅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更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西安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宝鸡高新区等19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0%,接近一半的国家高新区工业发展增速超过15%。


  国家高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投资度和投资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的万元GDP能耗只有0.52吨,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芯片设计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上海张江高新区的集成电路制造、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光纤光缆和激光设备、无锡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和物联网、包头稀土高新区的稀土材料、保定高新区的新能源等产业都已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专家认为,此次国家高新区大扩容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国家提出“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环境不无关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