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食性动物骨加工技术取得突破


时间:2015-05-13





  历时6年,受农业部“948”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专项资助,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晖领衔的“骨素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日前通过鉴定,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项目突破5套关键技术,研发6台套装备,开发6大类创新骨源食品,制定7项标准,获得授权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6项,实现“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推广”的一体化突破,成果先后在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建立示范生产线10条。示范企业累计新增产值21.54亿元,利税4.65亿元,增收节支1.39亿元,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显著。

畜禽骨等可食性动物骨是宝贵的食源性蛋白、脂肪与矿物质资源。目前,世界畜禽骨年产量高达4600多万吨,我国占22%,约1200万吨,超过欧美畜禽骨产量的总和。我国屠宰产生的骨副产物中含有200万吨的优质蛋白,足够满足8000万人对蛋白质的年需求。但长期以来,畜禽骨利用途径单一,加工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品质差;加工技术与装备适应差,耗能高,产业化发展困难,成为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难题,一直困扰着国际食品加工界。

  2009年立项以来,“骨素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科研团队以鸡、猪、牛、羊、鱼等可食性骨为原料,围绕原料骨前处理、高效热压抽提、靶向酶解、节能高效浓缩与风味增益等骨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研制,优化原料骨高效破碎分离工艺,研制新型“啮齿”高效破骨机与“级差”锥形筛孔高效骨肉螺旋分离机,破碎与分离效率提高20%—30%;创制骨素热压高效抽提技术,揭示热压抽提营养成分迁移规律,研制热压抽提装置,提高装备适用、安全与节能性,骨胶原蛋白提取率达95%,节能20%;实现超滤-纳滤-反渗透膜梯度浓缩与真空浓缩工艺偶联设备集成,提高浓缩效率与产品品质,浓缩效率提高30%,节能36%—45%;确定骨素梯度靶向酶解工艺条件,优化骨素衍生化反应工艺条件与风味增益,开发提取、酶解、调配一体化多功能酶解罐装置;研制骨素、高汤、骨油、硫酸软骨素、呈味肽基料和骨素肉味香精等新型产品,满足餐饮业、方便食品产业、肉制品加工以及家庭厨房对营养、美味、自然、健康、安全的骨源食品的消费需求,构建我国可食性骨综合利用新模式。  

来源: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