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玲:独立设计在发酵


作者:徐佳 商思佳    时间:2013-11-15





  三十岁后出道,有着“非科班”背景的设计师身份,在经营独立门店的同时也为买手店供货,廖晓玲的成长轨迹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独立设计师生存土壤的变迁

  “你一天这么忙,又不赚钱”,父亲埋怨廖晓玲。直到女儿的时装发布会结束,看到满堂宾客向她鼓掌致敬,父亲才改口称,“原来你还是有社会价值的。”

  37岁的廖晓玲曾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2001年开始在Ra Architects任建筑师,2007年转行创建自己的独立设计师品牌“Content目录”,并渐渐在时尚领域冒出尖来。10月底,她联合《芭莎艺术》在上海办了一场规模颇大的回顾秀,把家人、朋友、供应商都请了过来,作为对新工作室成立的庆祝,也作为对“阶段性成绩”的一次纪念。

  “2007年我开第一家店的时候,设计师品牌被大众等同于外贸店、A货店,”廖晓玲在电话中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而现在,独立设计师的价值至少是被认可了。我们不能说中国原创设计的环境有多么好,但至少在往理想的方向前行。”她直言。

  转型

  对于社会认知度仍普遍不高的独立设计品牌,2013年的确是一个足够令人振奋的年份。3月,彭丽媛身穿“例外”成衣随习近平出访,许多人因此认识这个运作成熟,但消费人群主要限定于“文艺圈”的独立设计品牌。一时间,“例外”被卖断了货,而借着媒体的大规模扩散,“独立设计”这个概念也终于跳脱出小范围的圈子,逐渐走向普罗大众。

  这一年,廖晓玲开始频繁接受媒体采访,有一直往来的时尚杂志,还有众多都市报、艺术刊物,甚至财经类媒体。“我不敢肯定这跟‘丽媛热’有没有直接关系,”廖晓玲说,“也许是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大环境一点点变好了。”

  廖晓玲所谓的大环境其实就是独立设计师的生存业态。明显改善的是销售业绩,2013年是“Content目录”销售业绩最好的一年。除了自己直营的三家门店,她的衣服开始受到了全国各地买手店的关注,“南京、温州、常州、广州、成都、苏州、台州、西安、武汉,还有北方好几个城市。”她掰着指头数数。

  因为受限于资金和资源,独立设计师的起步阶段往往很难。衣服做多了怕卖不出去,做少了尺寸、样式不齐,又有“挑客人”之嫌,在销售量不大的情况下,边际成本很高。实行寄卖制的买手店有两方面好处,首先,能够为设计师品牌提供销售渠道,其次,能够减少因商业计划不周带来的损失。也因此,买手店被认为是“原创设计力量”的重要助推者。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在北广上这样的时尚大都会,买手店都是一种稀缺的存在,自身经营也是泥菩萨过河。人们熟悉的店铺主要是“薄荷·糯米·葱”或“栋梁”之类,前者的知名度还是在洪晃的吆喝下才起来的。因为门店数量少,买手店的采购力和对设计师的帮扶能力都极为有限。

  “就在今年,是个城市都有设计师品牌集合店了”,廖晓玲对突如其来的“流行”也感到吃惊,因为其中的一些店铺甚至开在了几个意料不到的三线城市。“这些买手店几乎都是自己找上门来问询我们的货品的”。

  商机

  突然兴起的买手店为廖晓玲带来了可观的订单,而销量的提升则迫使她改变运营的方式。从今年起,整个“Content目录”从“铺货式”的销售方式转变为“订货制”,以减低存货,缓解现金流的压力。“每年4月、10月两季发布会后,买手会预订货品,他们订多少,我们做多少。”紧跟着是品牌的人事架构的调整,几个月前,廖晓玲开始公开招聘,将公司的员工增加到20余名,希望彻底将工作室公司化,“这也是我搬迁工作室的原因,地方不够了。”她解释。

  有了足够的人员,公司的各个部分开始设立起来,“管生产商的、管销售的、管设计的都得重新分工,各司其职”。在这之前,廖晓玲的工作室由几个人组成,像一个小团队。干起活来,大家也就是芝麻绿豆一把抓,“来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被动地跟着形势走而已,职责没那么细分”。

  洪晃曾批评独立设计师的生产节奏过于缓慢,商业神经太不敏锐等。普遍情况是,大多数设计师都以小作坊方式推进生产,先设计好衣服,再请师傅把衣服做出个十几二十件,到每年3月份,才紧赶慢赶地把春装做出来。“有点太随性了”,廖晓玲笑笑。如今的订单额则要求她提高供货速度和翻单速度,稳定供应商和生产商。

  廖晓玲的品牌一年出两季衣服,大约有280种款式。以前单量小,给代工厂发出去的工价比大品牌高,而且合作的厂家不是特别稳定。随着量的增长以及与工厂的磨合,她选择固定的供应商和加工厂,厂家对于制作要求的配合也比以前好。同时,品牌自身对于市场的需求反应也更加敏锐,“因为各地的需求还是很不一样的,迫使我们开始根据当地顾客的审美调整货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完全根据个人喜好了。”她介绍。

  “一些资本甚至也开始主动寻求与独立设计师的合作,”廖晓玲告诉记者,这多少反映出设计品牌的价值走向。但是面对资本,“穷”惯了的独立设计师却显得犹豫不决。“资本要求近期利益回报的,压力太大,有时候会阻碍设计师步伐”,她解释。举例而言,同样为独立设计师的邱昊曾遇到有投资人提无理要求,希望把独立品牌的网站做成酷似Chanel、Louis Vuitton的样子,或是把门店弄得跟Hermes专卖店一样。邱昊索性婉拒了资本,“没有独特性,只是为了赚钱,品牌生命力长不了。”

  从去年开始,廖晓玲的“content目录”开始收支平衡,“但总在盈亏的临界点”,还需要精打细算,“订货前,得计算卖多少件才能不亏本,如果卖不出去,还得想想有什么其他渠道”,她笑笑,解释父亲为什么总是批评她又忙又不赚钱。回想起6年前刚创建“content目录”时大多数人误以为她卖A货的情形,廖晓玲表示出了对于现状的满意。“现在虽然困难还很多,但大众已经留意到设计师品牌及其价值”了,她很自信,“事情总归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徐佳 商思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