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化葛文耀:国企没有激励不足以吸引人才


时间:2013-04-15





  上海家化(600315)董事长葛文耀用28年时间打造出一家明星公司,但是他觉得自己和中国时尚产业依旧是活力“少年”。

  葛文耀清楚记得1985年3月28号那一天——他来到上海家化的第一天。如今,从任职家化厂厂长到现在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这场奋战已整整拼搏了28年。

  “我要带领家化完成一百个亿的销售额,再把海鸥表打造成中国第一奢侈品品牌!同时,我还会在上海时尚产业联合会为中国的时尚产业打个基础。”在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和变革的当下,他有着三桩心愿,对《环球企业家》一一细 说。

  若与葛文耀对话,你会惊讶于他对于公司数据的熟悉程度,从各个子品牌的销售额,到28年前公司的所得税、增值税和毛利率,他都烂熟于心。他惯于用数据说明问题,在讲述国资改革、股权激励时也同样如此。他反对在国企中搞人际关系,认为要把95%的主要精力放在业务上,只要业务做好了,那人际关系往往也就理顺 了。

  百亿不是梦

  回溯家化发展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化曾三次被政府干预,阻碍了家化的健康发展,并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在葛文耀的定义中,2002年最为困难,经过之后两年的艰难调整,2005年,家化开始恢复业务增长。之后,家化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年均销售额增速超过17%,年均利润增速在45%左右,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而真正的爆发则始于去年。”葛文耀说。

  数据显示,2012年家化净利润超6亿元,同比增长70%;所有品牌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而电子商务渠道销售收入与同期相比翻了两倍之多。股价也一路飙升,在大盘走低的情形下逆势而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牛股”。

  葛文耀则认为,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去年开始企业体制和机制更加健康良好,股权激励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举动使品牌战略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市场规律。2012年,家化的销售额大幅增加,而库存还减少了80%,应收款和票据也下降了4%,照理说企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有声有色,但他本人仍觉得未来上升的空间还很大。“今天中午公司召开内部会议,定下未来要做到一百亿的销售收入目标。但外面有声音说,家化其实能做到两百亿,对此我不敢打保票,怕别人觉得我是在炒作。”他说,“未来五年可能都不会向银行贷款,公司目前现金流非常好,有18亿元的现金。”

  葛本人对未来很是乐观。他透露,佰草集品牌的重磅明星新产品“太极丹”将在年中上市,预计将为公司的销售业绩作出较大贡献。而在欧洲市场,下半年家化也将开辟一个新的零售渠道。“此外,不少欧洲合作伙伴还觉得雙妹也有合作价值。”葛文耀说。除了公司的自有业务拓展外,他还在物色着海外市场的品牌收购,标准有两个:一、产品的市场表现较好;二,产品在国内有发展前景和机会,而且品类是家化目前所缺乏的:“这样就能够帮助家化丰富产品线,扩大影响力。”

  家化的爆发式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2011年公司的国有股权改制,谈到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葛文耀显然还有很多话要说。

  回忆起近三十年的发展路,葛文耀觉得家化发展最快的是在1985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我到家化时,正好中国的改革开放刚起步,因此我较早地理解了市场经济。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相信经济改革的方向就是国家要允许企业有自己的利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细胞不健康,又怎能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呢?”

  怎么才能让企业拥有自己的利益?在国企领域,国资企业经营者去行政化、对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充分授权并给予国民待遇、国企上市公司按公司法管理,这是葛文耀在家化呆了28年后总结出的三大解决方案,他认为这对国企体制改革、提升企业机制有很大作用:“有关部门要拿出国资改革的决心。”

  除了以上这三条方案外,葛文耀说另外两方面他也有很深的体会——党政关系和腐败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国企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发展。关于前者,他推崇上海的双向兼职,即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制度;而后者,公司就要利用制度防腐败:“我们公司有200多人有采购权,而采购额度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管有30多人,这些人是公司重点教育的对象。家化没有把这看成是廉政建设,而把它当做是公司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列完数据他总结道。

  “国有企业基本没有激励,即时有也受限太多,不足以吸引人才。”人才的匮乏在葛文耀看来也是国企发展的瓶颈:“因国企机制受限,过去家化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而现在脱离国资系统后,我们完善了激励机制,今年家化成功实施了期权激励,有效降低了人才流失率,相反最近还从外企挖了十几个科研人才过来。”目前,家化工人的比例由48%降低到17%,70%以上的员工是大专及以上学历,30岁以下员工的比例占30%,研发和营销人员占40%以上,人均销售额350多万元,按照葛文耀的话来说,公司的人才团队结构非常好。

  跟外资PK

  尽管家化在国内面对着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和雅诗兰黛等外资企业的直接竞争,但也分得了份额不小的数杯羹。

  葛文耀承认,中国品牌和产品和外资相比仍有差距,但也存有一定优势:“首先,我们决策快,外资作重大决策时需要通过全球总部来判断,因此我们能比对手抢得市场先机,并及时纠正一些错误;其次,作为一家中国本土企业,我们比对手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第三,在费用使用方面,我们有着严格的制度,相较于外资广告的狂轰滥炸,我们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比。”

  在渠道经营方面,葛文耀并不担心,中国市场渠道多元化程度高,外资与本土企业各有优势。在三四线城市渠道,家化比外资更具天时地利;而在一二线城市,家化往往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如佰草集的渠道拓展一开始阻力非常,没有一家商场愿意接纳我们,因此,我们就先从自营专卖店做起,做到一定销售业绩后,商场渠道商给予肯定,佰草集才开始发力专柜渠道,而之后,品牌又发展了加盟、代理、经销等多种渠道模式,并于2008年借力丝芙兰,成功进驻欧洲市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