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铜集团龙子平:五大理念引领行业发展升级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23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发展实践的科学指引,也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正处于从依靠要素扩张向依靠创新驱动、从依靠物质资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转变的过程中。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冶炼产能过剩,整体加工能力过剩但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短缺等问题仍待解决。十九大代表、江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龙子平认为:“只有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五大理念引领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企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才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近五年来,伴随“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建设步伐,江铜紧扣改革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企业迈入“高产时代”,布局与结构进一步优化,跨入国际竞争的“新赛道”;在积极应对“新常态”中形成新的管理优势;“江铜智造”起步向前……龙子平认为,这都是五大发展理念在企业迸发出来的实实在在的能量。
 
  “不持续创新,就会掉队,甚至被淘汰,全球商业史上被时代潮流抛弃的大企业数不胜数。”龙子平介绍道。“过去五年来,江铜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形成了以全员创新创效为主体,以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研发平台为支撑的双轮驱动体系,累计投入121.48亿元用于采选冶加关键技术攻关及新型材料研究,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5项。江铜正在推进的智能矿山项目、智能冶炼项目,以及由江铜牵头建设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项目,将进一步增强中国铜工业的发展动能。第四次科技革命已悄然发轫兴起。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制造’的方向越来越明晰,甚至可能改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格局。”龙子平说。
 
  面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能过剩、能源资源和环保约束的局面,龙子平建议,行业的发展要以环境和社会资源的承载力为边界,企业要从过去的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扩大有色金属应用,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同时抓好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突破环境资源瓶颈约束,从而不断拓展行业发展新空间。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江铜多年来在绿色发展的深耕细作,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底气。不管走到哪个国家,我们都将依据当地的环保标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经济活动。”龙子平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铜通过强化末端治理、过程控制、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起一整套覆盖矿产开发全流程的环保体系,累计投入环保项目建设资金18.34亿元,每年环保相关运行费用高达16亿元以上,累计节能24.74万吨标准煤。目前,江铜低品位铜矿石的入选综合边际品位为0.25%,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江铜铜冶炼综合回收率达到世界同行企业第一的水平,吨铜冶炼综合能耗保持世界同行企业第二的水平。
 
  龙子平认为,国际化发展是中国有色企业做强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有色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打开了空间,企业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能够实现多赢发展的合作模式和理念。江铜是首批融入国际市场的有色企业。20年以前,江铜生产的铜产品被视为二类铜。从勇敢迈出国门,送铜上门检测,拿到中国阴极铜第一张“国际通行证”,到现在铜、金、银主产品全部通过国际认证;从跟踪学习吸收国际最新技术,到多次技术输出到国外、冶炼指标全球领先。开放,焕生出全新的江铜。近5年来,江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贸易为先锋,以资源为主力,加快“走出去”布局,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拓展江铜的发展空间。公司始终致力于为行业的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做努力。一方面,作为中国进口铜原料联合谈判小组的核心成员单位,积极联合国内同行企业和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牵头与世界矿商进行谈判,敲定铜冶炼加工费协议价格,为国内乃至世界冶炼企业争取更多权益。“今天的江铜,正一步步接近世界铜工业舞台的中心。”龙子平说。(曾芳)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