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现场会召开


时间:2014-07-10





 弘扬“四种精神” 筑牢发展根基--吉林石化荣获“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7月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吉林市召开“2014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吉林石化现场会”,授予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吉化”“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倪小庭,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尹援平、常务副理事长于吉、国务院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副主任张涛、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吉林省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姜国钧、吉林省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杨静波、吉林市企业联合会会长郑文斌、吉化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共同为吉化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揭牌。来自全国企业界、学术界、媒体界和部分省市企业联合会、行业协会的代表约300人参加了会议。

  吉化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以“三大化”为标志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被誉为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和化工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从1954年开工建设到现在,吉化已走过60年风雨历程,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就诞生在这里。目前,吉化已成为拥有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60万吨,主体装置67套,生产主要炼化产品115种,总资产317亿元,核心业务突出、主导产品集约、发展能力充足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风雨沧桑一甲子,产业报国六十载。60年间,一代代吉化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发展中找准定位,在管理中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化学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期以来,吉化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塑造了吉化“四种精神”“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背山精神”、“登天精神”,形成了“严细实快”的吉化作风,创造了享誉业内的“吉化经验”,构建了以中国石油文化为根,以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干,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枝,以全员素质提高为叶的企业文化体系,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引导企业成功推进战略转型、增强内部凝聚力、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尹援平在开幕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吉化的发展成就和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她指出,吉化之所以历经风雨砥砺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吉化长期坚持用文化建设带动企业打基础、练内功、提素质,塑造了吉化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并使之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她认为,吉化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注重继承创新,打造了以四种精神、严细实快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充分发挥了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二是立足基层建设,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企业文化建设生动局面,推动先进的企业文化真正来自基层、扎根基层、应用基层;三是加强组织指导,建立了闭环推进、长效滚动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增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尹援平强调,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但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还存在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市场化体系不健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我国石化企业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策略,加快结构调整和挖潜改造步伐,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尤其要注重通过文化建设引领企业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员工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有效激发广大员工投身改革发展的创新氛围,为企业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发挥强劲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她希望广大企业向吉化学习,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一轮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态度,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使其真正为企业顺利推进各项改革保驾护航,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倪小庭在致辞中指出,吉化60年来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得益于全体吉化人的开拓拼搏,也得益于文化的滋养。正是文化的力量为吉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吉化人越是在面临困难和挑战、发展任务艰巨的关键时刻,越能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从而使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他强调指出,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国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要积极顺应变革调整的大趋势,向深化改革要活力,向技术创新要动力,向提升管理要潜力,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和竞争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他认为,新形势下企业要比以往更加重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的强大力量,通过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发展思维、先进的价值观念,为企业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张涛在致辞中说,吉化人以从我做起、人人有责对待事业需要的深刻态度和思想认知,形成了从本职出发,为共和国石化事业体现作为、贡献价值、奉献人生“最值得、最有用、最光荣”的核心价值观。吉化“四种精神”铸就了吉化传统企业文化精髓和底蕴,彰显了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一脉相承的时代风采,为吉化从艰苦创业时期到发展成为行业龙头骨干,再到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和克服环境危机,保增长、跨难关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思想引领和力量保障。他认为,虽然吉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历史任务几经转变,但吉化人追求事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变,求实创新、团结凝聚、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传统文化基因始终得到保持并注入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企业发展当中。吉化的企业文化“有根”、“有枝”活力相承,时代精神与传统底蕴有机融合、枝繁叶茂,其诚信文化、质量文化、创新文化、管理文化、效益文化、环境文化、安全文化等,已成为彰显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系列品牌,将在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国有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吉化企业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剖析了“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的成因、内涵和作用。他指出,“为国分忧”的责任,孕育造就了吉化的“四种精神”和“四种作风”,形成了吉化人做事的指导思想,成为吉化公司投入产出流程管理的基本理念。吉化对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60年的坚持,就是真实的具体的吉化企业文化建设过程,是企业文化的效用和延续的过程。60年来,吉化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技术的变革、人员的更迭、经济的变化无不使企业面临发展的挑战,而能够让吉化始终持续平稳发展的正是“几十年来,一直如此”的对企业精神与作风的坚守。文化,看似有点虚,实则有大用。多年来,吉化就是在用文化维系一支队伍,养育一支队伍,经风雨,渡难关,引领企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他希望“吉化文化”要面向21世纪的年青人,坚持下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杨静波在致辞中说,作为吉林省三大产业支柱之一——石化行业的领军者,吉化不仅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省各行业的管理进步提供了宝贵经验。吉化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经验,为全省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促进作用,作为吉林省内第一个获得“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殊荣的企业,这是吉化的骄傲,也是吉林省的骄傲。

  中国石油思想政治工作部企业文化处处长沈中在致辞中肯定了吉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他说,60年的发展历程中,吉化干部员工始终牢记责任与使命,坚守奉献,为国家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大力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造传承了闻名全国的吉化经验和吉化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吉化更加重视丰富发展企业文化,下大力气弘扬优良传统,把文化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不仅为吉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走在了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列。

  孙树祯从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吉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情况,一是坚持继承创新,着力培育特色企业文化体系;二是坚持融入管理,不断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三是坚持文化强企,持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他说,企业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吉化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确保了企业和谐发展,为吉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障。来自吉化四个基层单位的代表分别以“麻袋毛精神”代代传”、“矛盾乐精神”育铁军、“背山精神”谱新篇、“登天精神”结硕果为题发言,诠释了吉化“四种精神”的文化内涵和在引领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北京交通大学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黎群教授对吉化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吉化在长期发展中逐步重视并着手实施企业价值观管理,其实践探索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吉化的“四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相吻合,通过多层次员工的共同参与,开展“四种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的评选和宣传工作,使核心价值观人格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吉化人立足本职、献身吉化的工作热情。他认为,吉化有效地实施了母子文化管理,成功运用基层文化建设评价推进文化建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基层文化建设格局。在“严细实快”作风的引领和影响下,吉化形成了富有特色又普遍适用的吉化基础管理经验,即坚持不懈筑牢车间班组根基,坚持不懈磨砺现场管理功夫,坚持不懈提升员工行为素养。吉化的基础管理与基层文化建设相互作用与强化,从而逐步积淀形成了富有吉化特色的精细管理文化。

  近年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大服务力度的过程中,积极致力于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其中,创建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就是一项重要的服务工作。自2005年至今,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创建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35家,通过树立企业文化建设典范,发挥示范效应,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广大企业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来源:新浪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