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企业文化建设扫描


作者:赵淑玲    时间:2012-06-01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灵魂和核心,居于企业文化的最高层面,又点点滴滴地渗透在企业员工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日前,记者走访吉林化工企业了解到,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战略方向的调整,不少特色鲜明的企业精神在企业发展中沉淀下来,形成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而弘扬企业精神,也成为吉林化企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促使这些企业实现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升级。

吉林石化:四种精神 深入人心

“作为新中国的化工长子,吉林石化公司积淀了厚重的精神文化底蕴。在50多年的创业发展实践中,培育形成了艰苦创业、爱厂如家的‘麻袋毛精神’,求实创新、大胆实践的‘矛盾乐精神’,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的‘背山精神’和敢为人先、忘我奉献的‘登天精神’,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吉林石化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对记者说。
源自吉化染料厂老工人李云山等人艰苦创业、爱厂如家事迹的“麻袋毛精神”,如今已渗透到车间、渗透到班组,影响着员工的日常行为。
染料厂苯酚丙酮车间化工三班班长刘玉,在装置大修期间带领班组成员回收旧阀门,价值7万多元。在一次巡检中,他发现放在丙酮站台上的几十个甲基己二胺桶内都剩有余料。刘玉便戴着防毒面具,挨个把桶翻倒干净。忙活了大半天,回收物料160千克。
攻坚克难是“背山精神”的深刻内涵。有机合成厂“技改大王”苏东江,曾潜心把橡胶后部装置影响连续化生产的各种矛盾研究个遍,粗略统计有200多项,并采取措施逐一解决,实现了设备平稳高效率运行。
“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过程中,广大干部员工便很好地诠释了“背山精神”。该项目工程量大,边建设边生产,管理、施工难度也非常高,吉化人仅用了450天便完成了项目建设,并一次开车成功。
而吉化公司蔡小平博士和他的团队研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碳纤维产品,并实现了碳纤维产品工业化生产,则正是不畏艰难的“登天精神”的最好体现。
如今“四种精神”已成为吉林石化人心中的一份坚定信念,时刻激励着他们不断超越自我,齐心协力向着千亿元产业基地建设目标迈进。

吉林化纤:创新求变 引领发展

对于吉林化纤集团的创新精神,该集团董事长王进军这样诠释:“做企业这么多年,我们认识到,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这种‘变’正是创新精神的实质所在。”
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吉林化纤勇于打破传统思维,大力攻关,用一个又一个新产品、新技术填补市场空白,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内驱动力。
碳纤维原丝就是该公司发扬创新精神、自主研发的产物。该产品共拿下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用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一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制备方法”两项国家专利。去年底,依靠自主技术建设新生产线,吉林化纤实现了年产5000吨原丝产能,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碳纤维原丝生产企业。
而全国首条年产4000吨原液染色腈纶纤维生产线一次试车成功,则解决了我国原液染色腈纶纤维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比生产常规品种每年多盈利1000万元。
在黏胶腈纶领域,该集团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在生产中添加纳米级超微粒子——光离子粉末,生产出了具有保健功能的铂金纤维;并开发出国内唯一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磷系黏胶纤维专用阻燃剂,借此生产出离火自熄、适合做汽车内饰及窗帘的阻燃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记者了解到,该集团改变原料路线,最终找到了不与粮争地、生长期短的竹子制纤维这条工艺路线,成为近年来吉林化纤运用创新精神攻破难题的最大亮点。

吉林燃料乙醇:追求卓越 行而不止

如果说吉林化纤集团的创新精神是以独特取胜,那么吉林燃料乙醇公司“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就是追求完美和极致,将发展目标瞄准国际一流生物能源基地建设。
“在燃料乙醇的工艺上,我们发扬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探索出首开国际先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良湿法工艺技术。与其他工艺相比,具有投资少、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使公司各项经济指标一直领跑国内同行业。”企业文化部部长刘莹介绍。
为了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减少污染,践行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该公司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公司在利用原料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同时,将副产玉米油和蛋白饲料,连同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回收,作为商品出售。而公司自备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则作为生产水泥和空心砖的原料,全部实现外销。就连污水处理场生化处理单元产生的沼气,也被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同时,该公司还大力进行非粮技术的研发,利用秸秆、甜高粱为原料加工乙醇,目前中试已经取得成功。“如今,年产3万吨纤维素制乙醇工业化项目正在加紧实施,为公司‘十二五’期间产能百万、销售收入百亿元的目标奠定基础。既然选择了生物能源领域,我们就力争做到最好,这就是全公司上下的信念和愿景。”刘莹对未来充满信心。(本报记者 赵淑玲)






















来源: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