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雨虹刘斌:满足保障房功能性需求


时间:2011-05-19





  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即将入市,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面临深刻调整,民生地产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主题。提倡共同责任,创建安居精品,为此,新浪地产专访了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审视民生地产下的企业责任。以下是访谈实录。

  唐茜:各位新浪地产网网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民生地产访谈录,今天开始会对品牌供应商和房地产企业进行系列报道,关注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东方雨虹刘斌先生,请您先给我们的网友打一个招呼吧!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斌

  刘斌:大家好,我是北京东方雨虹总经理刘斌,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

  唐茜:谢谢刘总,其实保障房建设是2011年房地产行业的热词,国家、政府和有关领导人都对保障房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您认为1000万套保障房这个指标入市,对房地产市场结构有没有什么影响?在结构发生变化的形势下,东方雨虹怎么调整自己的战略?

  刘斌:我们很愿意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想跟网友分享一下。首先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保障房入市会让房地产价格降下来,另外会让大家的购买力下降,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首先回顾一个问题,保障性住房解决了哪些人的住房需求,我们没有实行保障房之前,买房的是中高收入群体,而保障性住房针对的是低收入人群。保障房入市之后,真正的购买人群是受限制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购买,保障房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需求。

  所以我认为,即使保障房入市,原先想买房的人还要买房,这些人的购买力仍然存在,这在某些方面抑制了房价的下降,因为购买力是刚性的,原先有100个需要人买房子,现在仍然还是100个人愿意买房子,购买力并没有发生变化。中高收入者的购买需求继续存在的情况使房价下降非常困难。保障性住房入市以后,虽然整体的房地产项目增加,供给量也增加,但是实际上它满足的是两个层面的需求。保障性住房的推出,购买群体的区分对待,是不会影响我们房价下行的,这是我不成熟的观点。

  唐茜:可能对价格有影响,但对中低收入人群,可以满足他们更多的居住需要。

  刘斌:我不认为保障性住房入市之后会打压房价,保障性住房入市是政府和国家为了维护稳定采取导向型政策,这是我不成熟的个人观点。

  唐茜:这么多的保障性住房入市,带给下游建材产品、产业供应商许多市场机会,有一个数字,保障性住房需要的资金是1.3万亿到1.4万亿之间,有关拉动的市场大概3.5万亿左右,东方雨虹是否感受到了市场的气息?

  刘斌: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因为购买力没有下降,促使这个市场不会很快地萎缩。原有的市场没有萎缩,新的保障性住房入市,某种程度上市场的容量在增加,这样就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契机和市场空间。所以我们看好这个市场,未来可以拉动1.3万亿到1.4亿万的投资水平,原有市场份额会增加,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保障性住房是一个举措,实际上国家在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当中,打的是组合拳。比如说限购,现在一个城市的居民,常住人口政策范围内只允许购买一套房,这个对地产商很有影响,某种情况下抑制了投资地产的需求,或者人们在投资方面会有一个转变,这样会影响整个地产的供应量或者说开发量,使一部分市场萎缩。但是从近几年的市场来看,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商业地产也在发展,而且商业地产每年的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我个人的观点是市场总量在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还很大,国家准备了1.3万亿到1.4万亿的投资,这会弥补很多东西,包括限购造成的萎缩,对地产供应商下游企业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我们公司的经营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支撑。

  唐茜:您刚才提到感觉变化非常的明显,能不能举几个实例说明一下这种变化,比如说公司五月份之前承接保障房的工程相比同期有什么增加,或者跟哪些大公司有一些合作的意向?

  刘斌:从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一季度报表比去年增幅30%左右,一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销售收入增加,这可以看出我们的市场在增长,容量在增加。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首季度增幅非常明显,我们没有非常准确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增幅在50%以上。保障性住房我们公司从2009年开始就有介入,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回迁房等等,所有这些都涵盖里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