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承德供电履行社会责任赢百姓赞许


时间:2012-11-28





爱心接力传递无限真情

  见到李雅静时,她正在为客户办理业扩报装手续。李雅静说话和声细语,脸上一直挂着微笑。中午休息的间隙,记者和她一同来到了田秉增老人的家中。“这俩闺女对我这瞎老婆子好着呢,就和我的亲闺女一样,他们可都是大好人呀!”说到动情处,田大娘有些激动,眼睛湿润了。

  田秉增说的这两个“好人”都是承德供电公司平泉分公司的员工,一个是已经退休的关俊杰,一个是在营业厅工作的李雅静。

  2004年深冬的一天,一场大雪把小县城装扮的银装素裹。平泉供电分公司的员工关俊杰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营业厅,为了方便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她和几个姐妹打扫着营业厅门前的积雪,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大娘来到了关俊杰跟前。

  “闺女,我想和你打听点儿事,这是交电费的地方吗?”

  “大娘,您有什么业务到屋里办理吧,外面太冷。”

  关俊杰一边回答着大娘的问话,一边把老人扶进营业厅。她迅速打开电脑进入电费查询系统,帮助老太太办理了电费业务。在聊天中得知老人现在一个人生活,前两年,老伴就去世了,她也没有亲生儿女,每月靠政府补贴的160元低保费维持生活,老太太患有青光眼,看不清东西,平时就用手摸索着做一些家务。

  “您老以后电上有啥问题就找我,您的眼睛不好,以后就不用往这儿跑了。”关俊杰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老太太,也留下了老人的电话号码。随后,她给老太太拦了辆出租车,并一再叮嘱司机把老人送回家。

  工作一天回到家,一闭上眼,关俊杰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老太太蹒跚的背影和满面的愁容,一个想法也随即产生了——照顾田大娘。

  第二天一下班,关俊杰买了些营养品,按照电费通知单上的地址找到老太太家。一张铁床、一个旧沙发、两节老柜子、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就是老人的全部家当,家里十分简陋。老太太正在做晚饭,因为眼睛看不清东西,老人做不了菜,一碗粥,一小碟咸菜就是老太太的一顿饭。看着眼前这个70多岁的孤独老人,关俊杰的心里酸楚了好一阵儿。当晚,她为老人做了一顿像样的晚饭。

  从那以后,关俊杰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隔三岔五地就往老太太家里跑,陪老人聊聊天,帮老人洗洗衣服,干一些家务活,每次去她都给老人带上些水果和从家里做好的炒菜。去的次数多了,周围的邻居还都以为关俊杰是老太太的亲戚呢。

  一晃三年过去了,到了2007年年底,关俊杰接到了退休通知单。原本以为退休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帮助田大娘,不巧的是,关俊杰丈夫的糖尿病严重了,由于并发症,需要到石家庄进行手术治疗,一走就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可她心里放心不下的是老太太。同在营业厅工作的同事李雅静看透了关俊杰的心思,主动找到她。“关大姐,以后就由我来照顾田大娘,你就放心吧!”

  关俊杰领着小李来到了田秉增老人家,她把老太太的手放到了小李的手心里。“大娘,我要退休了,我将您托付给小李,以后有什么事您老可以和她说,等我陪丈夫做完手术,再来看您。”老太太听后,感动的直流眼泪。

  就这样,李雅静接过了爱心接力棒,她一如既往地关心着田大娘的生活。秋天到了,她给老太太买来毛衣毛裤,夏天来了,她又给老人换上半袖汗衫。认识田秉增老人的都说她好福气,老了老了有了两个“好闺女”。

  除了每月帮田大娘交电费,一有时间李雅静就去陪老人唠嗑。春节前,小李在给婆家采购年货的时候也给大娘买了一份。大年三十,她都要和孩子去老人家看看。

  平日里老人哪儿要是不舒服,都让李雅静牵肠挂肚,哪怕只是头疼脑热,也让小李放心不下。春季里的一个周末,小李和往常一样带着孩子拎着东西去看望田大娘,敲了半天门,老人才把门打开,老太太的脸色挺难看,小李连忙问老人怎么了,田大娘一直说没事。

  “大娘,您虽然没有亲生儿女,我就和您的亲闺女一样,有啥事还不能和我说。”小李着急了。

  “闺女,你工作那么忙,家里还有很多事要照料,总这么麻烦你,我这心里不落忍,我就是感冒了,没事。”老太太眼含热泪,她怕让小李再花钱。

  一听老人病了,李雅静“强行”把老太太带到了社区卫生所。老人打点滴,李雅静就在旁边看着,田大娘让她先回去。小李说回家也不放心,看着老太太心里就踏实了。

  田大娘每年的生日,李雅静都记着,每次都忙前忙后地张罗着,买蛋糕、订酒席……,每次老人都对着生日蜡烛,双手合十,许下愿望,她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李登坡坐在板凳上,目光呆滞。李登武一边给他理发,一边和他聊天。“哥,天热了,把头发剪短了,凉快。”李登坡傻傻地笑着,乖顺的像个孩子。

  李登武、李登坡非亲非故,他们同是河北省隆化县湾沟门乡东低沟村人。从1992年起,李登武和妻子一直照顾着患有严重智障的哥哥李登坡。

  今年45岁的李登武是隆化供电分公司郭家屯供电所的一名农电工,也是国家电网“董存瑞”共产党员服务队成员。小时候,李登武常常和李登坡一起玩耍。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登武帮着李登坡父子俩干些农活。

  “那时候,他们爷俩的日子过的很窘迫,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给端过去。”李登武回忆说,有一次他到李登坡家串门,看到李登坡80多岁的奶奶正在烙饼,灶里烧着火、锅里冒着烟,老人手忙脚乱。看到这些,李登武接过了擀面杖帮忙。仔细一看,面里都是米虫子,李登武仔细挑拣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那以后,李登武经常到李登坡家,帮着干农活、做饭。1991年,李登武和妻子蔡颖杰结婚,小两口一起帮着李登坡家春耕、秋收……还经常给李登坡爷俩做饭。看到他们生活的十分困难,李登武萌生了收养李登坡一家的想法。

  “那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生活也不富裕。”蔡颖杰说,当时她心里多少有些不愿意,可嫁给李登武就是看重了他的人品、心地善良。

  有的村民劝李登武:“你怎么这么傻,放着省心的日子不过,照顾这爷俩,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李登武说:“乡里乡亲的,我不能看着爷俩生活不下去呀”。

  1993年,李登武做了个的决定,在村党支部书记和相亲们的见证下,他和李登坡成了一家人。当年秋天,李登武的父亲李荣林得了脑血栓,瘫在了炕上,李登武带着老人四处看病治疗,精心照料,花了1万多元药费,还欠下了外债。

  老人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他的儿子李登坡。李登武说:“您老放心吧,只要有我吃的,就有哥哥的一口。”

  已经56岁的“傻哥哥”性格狂躁,动不动就发脾气,经常把饭碗摔碎,每次李登武都会重新给他盛好。“理发、洗澡、洗脚这些事,只能登武做,别人都弄不了他。”蔡颖杰说,李登武每次抄表收费回来,李登武都到村口等着,一直跟着他。李登武和他比划什么,李登坡似乎也能明白,家里有了好吃的,也先记着李登坡吃。

  2005年秋天,李登武正在20公里外的农网施工现场架线,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话,说李登坡找不找了。听了这些,李登武骑上摩托车就往家赶,当时已是秋天,天上又下着小雨,到家时李登武已经被淋透了。平时李登坡爱往山上跑,李登武和妻子满上遍野地找李登坡,晚上10点多,才找到淋得直达寒战的李登坡,这时李登武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2006年,李登武到40公里外的郭家屯供电所工作。为了照顾李登坡,李登武在郭家屯镇上租了个小院。“镇上不比农村,车多人多,有个小院能安全些。”李登武说。

  李登武是个热心肠,村里那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都会帮忙。在村里,提到李登武,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对李登武一家也是高看一眼。村支书魏建民说:“别的不说,李登武收养李登坡这一件事,乡亲们就很佩服他。”

  20年过去了,李登武和妻子一直精心照顾着李登坡。给他花的费用李登武夫妻也从来没有算计过。村里人都说,李登武心眼好、人实在,要是没有他的照料,李登坡活不到现在。

  真诚服务换来温暖和谐

  2012年4月29日,“董存瑞”共产党员服务队成员唐库刚刚准备吃午饭,手机便响了起来。“我是下东沟村的赵民,正在田里插秧准备浇地,可水泵咋弄也不转了,帮我看看吧!”

  放下饭碗,收拾好工具,唐库骑着摩托车赶往赵民承包的责任田。经过仔细检查,原来由于水泵用的时间过长,漏电保护器烧了,唐库正更换着开关,手机又响了起来。

  “小唐,我是小汤头沟村的老陈,家里不知咋的没电了?”电话是小汤头沟村村民陈林打来的。老陈的子女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俩人,平时电上有了啥毛病,都是唐库帮着维修。

  因为正在帮赵民维修水泵,唐库拨通了“电工互助组”同事陈福军的电话。几分钟后,陈福军就赶到了陈林家。

  为了更好地服务用电客户,“董存瑞”电力服务队450名成员,根据管理变压器台区、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等因素结成了100余个“电工互助组”,形成网络闭环服务模式,同时他们向用电客户发放“用电连心卡”,随时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队的小伙子可是我们的贴心人,用电有问题,一个电话,小伙子背着工具包就来了。没有他们,我这新房通不上电。”提到“董存瑞”电力服务队,吴建森竖起了大拇指。

  2011年,吴建森新盖了三间大瓦房,眼看着新房建成了,可就是通不上电。原来,老吴家新房要接通电源必须经过村民王桂兰家。平时两家的邻里关系紧张,连话都不说,更别说打交道了,王桂兰不同意从自己家的屋檐下走线。

  管片电工吴建福了解到情况后,到王桂兰家调解,第一次他吃了闭门羹。没过两天,吴建福提上了水果又来到了王桂兰家,几次下来,电接通了,两家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现在,两家人见面说话了,农用工具也相互借着用。村民们说,村长处理不了的问题,吴电工给解决了。

  今年的“母亲节”那天,黄秀英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坐在小院里晒太阳。

  “黄妈妈,我们来看你了,今天是‘母亲节’,祝您健康长寿。”“董存瑞”共产党员服务队成员牛志海、马楠等几个人手捧鲜花和水果,来到了黄秀英家中。

  “孩子们来了,快进屋。过年过节的总想着我老太婆,谢谢你们了。”87岁的黄秀英显得很激动。

  黄秀英是隆化县隆化镇下洼子村村民,也是董存瑞村的第一任村长。黄大妈的老伴、儿子先后去世,老人一直一个人生活。2007年,管片电工牛志海在社区走访中,得知了老人的情况,每个月牛志海和他的同事都要到老人家几次,帮着买米买煤,干些家务活。

  前两天,一场大雨让老人的家中断了电,牛志海冒雨赶到黄大妈家维修,灯亮了,老人的心也亮了。黄秀英老人说,家里的农田都是服务队成员帮着打理,春天播种、秋天收粮,都是他们忙活,服务队就和自己的亲人一样。

  随后,服务队成员又来到何其达老人家。何大爷正在看新闻,电视声音调的很大。83岁的何其达1946年参加革命,是一名老军人。他的耳朵在战斗中被大炮震聋了,有些耳背,老人每天都要看新闻。

  “有一回,老何正在看新闻,突然没电了急得不行,给王建队长打了个电话,没几分钟,他们就来了。”何其达的老伴贾秀兰说,他们的子女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董存瑞”服务队常常上门服务,检查线路、更换节能灯和漏电开关,就连煤气罐的安全阀也是他们给换的。逢年过节的,他们帮着搞卫生、擦玻璃,送来亲人般的温暖。

  一直以来,承德供电公司突出真情服务、亲情服务、光明服务,开展光明助老活动,倡导员工做好人、做善事,打造“熟人社区”。他们用真情温暖民心、让爱心绽放光明,百姓都说,供电人就像自家人一样。

来源: 中国电力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