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战略转型实现新飞跃 践行社会责任


时间:2012-11-15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迈向国际一流银行的战略目标,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彻底转变经营模式,加快实施战略转型,实现经营发展新飞跃。”《建设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建设银行基本建成国际一流银行。

  建设银行的底气来自于一系列数据:建行用39年时间资产规模达到万亿,用13年时间超越五万亿,而突破十万亿仅用了4年。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资产规模达到13.51万亿元,几乎是上市前的3倍。

  20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在实现历史性飞跃的同时,也经历了经营发展环境的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建设银行为自己描绘的蓝图中,它将要取得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改革促盈利能力提升

  1994年,根据国务院把建设银行定位为以从事中长期信用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决定,建设银行将政策性基本建设贷款业务分离给国家开发银行,将财政职能移交给财政部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行贷款风险管理等制度,建立了统一法人管理体制,实现了从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性飞跃。

  成功转型的建设银行,理顺了与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政企关系,建立了规范化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加强对全行业务运行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建立起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商业化经营理念,走上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商业银行基本制度框架。

  2003年,国务院决定将建设银行作为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试点银行之一,拉开了建设银行股改上市的大幕。建设银行通过资产重组改善财务状况,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通过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优化产权结构,通过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建立外部市场激励约束机制。

  2005年10月27日,作为中央确定的改制试点单位,建行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上市的银行。建设银行因建设而生,因改革而兴,已经由当初一个管理监督国家基建资金、办理基建拨款的专业银行,发展成一家资产规模位居全球银行前列的大型商业银行。

  改制前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基本上是以追求存贷款规模为主的粗放经营,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加之其他外部因素,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股改上市后,建设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股改上市后,建行实施了经营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转变;全面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向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转变;努力改进盈利模式,向利差与非利差并重转变;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向多功能银行转变;加快拓展海外业务,向国际化银行转变。

  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资产规模达到13.51万亿元,是上市前的近3倍;不良贷款率1.00%,比2005年末下降2.84个百分点。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达到1.65%,平均股本回报率达到24.5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据内部测算,上市以来建行对国家的贡献超过10200亿元,其中累计上缴税收3200多亿元,国有股分红1700多亿元,国有股权市值增加4400多亿元。

  稳健经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对一家现代商业银行来说,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的水平是体现其核心价值的重要指标,而有效的风险管理又离不开完善的公司治理。

  建设银行自2004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致力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了权责明确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规范领导责任体系、实现权力有效制衡,并建立健全了包括《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董事会议事规则和专门委员会工作细则、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公司治理相关制度。

  此后,建设银行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能作用,统筹协调各部门、条线、子公司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系统性风险、国别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并表风险等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开发计量工具,完备管理方法,规范报告体系,统筹整合各类风险,提升集团整体风险管控能力。

  2008年至今,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始终在银行业中保持领先,并通过积极的信贷结构调整,有效地管控住了风险。

  对产能过剩行业,建行通过名单制管理、行业限额管理、信贷退出计划等措施,严把“6+1”行业,即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风电设备、多晶硅、造船行业的客户准入标准,严控行业信贷总量。

  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建行通过持续推进政府融资平台抵质押、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清理整改工作,严控平台总量,持续优化现金流结构。到2012年6月末,监管类平台贷款余额进一步降至4,425.98亿元,其中,现金流全覆盖类贷款占比91.33%。

  建行还主动退出房地产开发类贷款,2012年6月末,建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14亿元。

  2011年,建行实现主动信贷退出1037亿元(非不良贷款),腾挪出信贷资源用于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巩固其基础设施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市场领先地位,小企业、民生、涉农、信用卡等新兴业务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2012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建行致力于提高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对民间高息借贷、钢贸类客户、造船业、光伏产业、担保机构等高风险领域下发预警提示,督促相关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做好风险应对。

  建行以推进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契机,持续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实施新资本协议总体规划各个项目的建设基本完成,内部评级基本覆盖全行所有客户;已经完成了20个现有系统的改造、6个新系统的建设,组合风险管理系统、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相继上线,已搭建起全行风险管理的综合平台。建行还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制定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管理制度等,大大提升了数据基础管理水平。

  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至1.00%。拨备覆盖率上升20.94个百分点至262.38%。

  近年来,建行已率先制定了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制度,对境外的信贷资产和债券投资开展国别风险减值计提;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对授信类和理财类表外业务计提减值准备等。该行还积极推进业务持续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业务持续性管理处于国内同业领先地位。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