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探求“内源性发展”


作者:秦朔    时间:2012-07-05





2008年,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那一年,《第一财经日报》发起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评选。评选的初衷是,通过倡导文明负责的价值观,促进中国经济朝着内涵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方向转型。

今年是“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的第五届评选。五年来,我们倡导把企业社会责任和中国的新商业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倡导企业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提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要和中国本土的文化特质(如“仁商”)结合,提出企业应该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战略性的制度安排而不是权宜之计。我们也和第三方独立机构合作,对企业的环境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进行客观评价。所有这些,都提升和带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水平。

然而,扪心自问,五年来,我们怀着仁心仁术所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不是真的使企业更加负责,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良,消费者的福祉更有保证?我们很幸运,很快将见证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我们又很不幸,当即将成为“第一”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们常常不是生活在一个正常化、法治化、预期明确的生态里。很多大名鼎鼎的企业暴露出来的事故,以及面对事故百般推诿的姿态,令人不能不把他们看作是“经济怪物”。

所以,今天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只是看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方,如供应商、分销商、政府、银行、社区、学校和媒体等等,一定要“反求诸本”,看到企业的全体员工能不能在自身行为里,首先践行他们向社会承诺的责任。

比如说生产牛奶的厂家,如果他们的高层都不喝自产的牛奶,你会相信它吗?此起彼伏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经济问题等,让我觉得中国企业在深层次的价值观、底线伦理方面,已经有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无所谓”的威胁,甚至要超过食品安全问题本身。

为此,我希望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源性发展”的观点,其核心是,在企业内部的全部流程中,全体员工能遵循那些根本性的价值观,以此为基础实现发展。



曾经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的詹森说,如果一个个人想要在生活中获得持久的幸福满足感,如果一个组织或者国家想要取得长远成功,他们都必须具备四项基础:表里如一、自我责任、超越自我利益而致力于更大的目标,以及人格完整性。他认为,生活和事业最强大的热情和动力不是来自于自我利益的驱动以及自身财富增值的欲望,而是来自于服务大众和社会进步,并创造一种大过自己的价值的愿望。

只有依靠这样的关怀天下的热情和责任感,才能使得员工在企业内不断成长,成为负责的员工,负责的经理。从企业高层到全员,倘若都能真正践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那本身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作者:秦朔)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