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公司:用国际标准丈量责任


作者:张博 万斯琴    时间:2012-06-14





  “从2010年12月起,中铝公司就开始对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进行认真学习、培训,并以ISO26000为依据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中铝公司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赵秀富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公司)正在以“点石成金,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理念,当做建设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的重要支柱。事实上,中铝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已全面融入公司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之中,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服从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更加注重回报回馈社会建设与发展,更加注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增长。

按照国资委和谐发展战略和中铝公司战略转型目标要求,中铝公司认真研究和推进ISO26000的应用,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对标ISO26000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新变化,世界各国许多企业正在把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国务院国资委为中央企业制定的五大战略中就有和谐发展战略,要求中央企业要立足战略高度认识、部署和推进社会责任实践,为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提供支撑。“从2010年12月起,中铝公司就开始对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进行认真学习、培训,并以ISO26000为依据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中铝公司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赵秀富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国际竞争形式从产品竞争衍生到技术竞争,最后衍生到人才竞争。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发布后,人权、劳工实践、环保等因素也成为国际竞争的筹码。据悉,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把社会责任的内容界定为七大核心议题,分别是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公平运营、消费者、环境、社区参与和发展。赵秀富说,“中铝公司对这七项核心议题以及分条款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ISO26000的要求与公司已有的管理规定并无冲突,非但没有矛盾,而且还有着很高的吻合度,ISO26000的要求基本体现了企业管理的要求。”

中铝公司将社会责任事业纳入战略体系,写进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把“模范履行社会责任、争当优秀企业公民”列为公司的五项发展原则之一,形成了“点石成金、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并提出了打造“诚信中铝、责任中铝、科技中铝、绿色中铝、和谐中铝”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与之相配套的《中铝公司社会责任工作三年规划》也在制定之中。

责任价值样板社会责任重在实践。中铝公司将道德、社会、环境健康和安全的相关要求,融入采购供应、物流配送合同和协议中,打造责任供应链。公司不仅自身模范履责,还带动供应商共同履责,通过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价格、合同履约率、实力进行评价,对供应商实施分级管理,并在采购时优先选择社会责任感强的供应商。公司坚持“和谐友好、稳固合作、诚信公平、共同发展”的采购理念,与各类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

在人权方面,把农民工当兄弟,与分包商共发展。中铝公司所属第六冶金建设公司是从事工程施工总承包业务的建筑安装企业,约有从业人员2.4万名,其中农民工、临时性用工约2.1万人。六冶公司提出了“把农民工当兄弟与分包商共发展”责任理念,做到“两个保障”:一是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不拖欠,列入各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二是分包方保障责任履行不脱位。云铜集团作为中铝公司旗下企业,始终重视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企业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努力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以此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支撑和谐社会建设。云铜集团实施了“不让一个云铜职工生活在社会最低保障线下,不让一个云铜职工因生活贫困看不起病,不让一个云铜职工子女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不让云铜出现一户零就业家庭”的“四不让”工程。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到云铜调研时,特别称赞云铜集团“四不让工程”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中铝公司在海外开发中努力践行“点石成金,造福人类”的承诺,积极为项目所在社区的经济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做贡献。在秘鲁铜矿项目规划建设中,中铝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了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惠泽当地社区和原住居民。赵秀富表示,今后,中铝公司将继续恪守“点石成金,造福人类”的承诺,探索和建立更多的社区参与和发展的路径,积极履行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用打造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的发展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报记者张博 万斯琴)

来源:中国企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