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晨曦集团:环保重于泰山


时间:2013-09-29





  过去10年,石化工业在中国找到了最好的黄金时代。它在更改中国工业结构的同时,也让环境与公众的忍耐力一再接受极限挑战。

  凡事都有特例。绿树成荫、花繁锦簇、鱼潜碧水……,这不是公园,而是山东晨曦集团的厂区,作为一家石化企业,绿色发展已经刻在了晨曦人的骨子里。在晨曦集团,完全没有“大工业,大污染”现象,在环保方面5亿多元的大手笔投入不仅造福了当地居民,也让整个公司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晨曦集团用事实破解了“石化行业发展就要污染”的悖论。十年一剑,晨曦集团完成了从已倒闭的化肥厂到石化行业绿色领先企业的华丽转身。

  晨曦集团董事长邵仲毅的一席话代表了该公司的态度,也代表了该公司的发展方向:“晨曦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技术领先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均把环保和生态的保护纳入其中,并作为重点内容发布。毫无疑问,晨曦集团在环保方面的策略正践行着国家的发展方向。

  履行环保责任:用事实说话

  作为拥有5700名员工的大型企业掌舵人,邵仲毅极度重视环保,甚至达到了苛刻的地步。

  在他的带领下,晨曦石化产业通过延伸石化产业链,走高附加值、精细化工路线,实现了油头化尾、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设计中不仅采用了先进成熟的节能工艺和技术,还集成开发、应用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将每一滴宝贵的石油物尽其用,在生产工艺、环保、产品质量及节能降耗等方面都走在了国内石化行业的先进前沿。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将超3.4万亿元。在这3.4万亿元中,晨曦集团毫不吝啬的做着自己的贡献。

  近日来,在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2.65亿元建设的2.5万吨/年硫磺回收联合装置项目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据介绍,工程建设目前已进入安装收尾阶段,预计9月底试运行。

  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文涛表示:“我们这个硫磺回收装置,主要解决延迟焦化、催化裂化、重交沥青装置及后续建设项目中产生的酸性废水、酸性气中含硫偏高造成工业异味问题,同时,富产的部分硫磺还能为公司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污水外排浓度,晨曦集团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300m³/h化工污水处理装置已完成图纸设计,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为节能减排,减少火炬燃烧造成的噪声及二氧化硫污染,投资2亿元建设的40000m³干气回收装置已经完成。

  近年来,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环保上的投入可谓下足了本钱。“环保投入不是成本是投资,在环保上舍得投入,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军这样阐释公司的环保理念和态度。

  在这样的环保理念指引下,山东晨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逐年加大投入,陆续建设运行了一批批先进的环保设施,不断拓宽了“绿色化工”渠道。其中,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组合电袋除尘和双碱法脱硫工艺,以及为确保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实现事故状态时“清净下水”需求,建设的6000m³事故应急水池等一批环保节能工程,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足了活力。

  用心环保:政府企业齐努力走在国家政策前面

  目前,晨曦集团投入1.02亿元帮助政府用于搬迁,附近村庄搬迁工作已启动。几年来,先后用于周边村庄道路修建、改善生活设施、兴建希望小学、救助白血病患者、抗震救灾的费用就高达3000余万元。

  一笔笔投入的背后,是晨曦集团对环保问题的执着。

  早在2008年前后,金融危机日益显现,蓝色经济、循环经济、环保、转变发展方式等名词呼之欲出。面对挑战与机遇,晨曦集团按照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开始围绕清洁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方向,进一步加快了扩张的脚步,延迟焦化、加氢制氢等项目先后上马,总投资70亿元的20余个项目,使晨曦“油”头化“尾”的石化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变粗,产业链变得越来越“干净”。

  在晨曦集团在环保路上策马扬鞭的同时,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梯次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到了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也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