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钒钛产业产能产量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6-15





  6月10日,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此次发布会由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秘书长张邦绪主持,钒钛经济研究院院长吉广林发布了《2025中国钒钛产业发展微报告》。报告由国家钒钛产业联盟牵头编制,推出了《中国钒产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钒报告》)和《中国钛产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钛报告》),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钒报告》和《钛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钒钛产业发展呈现三个发展特点。


  资源保障有力,产能产量领先。2024年,中国钒钛产业在国家战略与政策支持以及 “资源禀赋 + 技术创新 + 市场需求” 驱动下,保持全球产能产量规模第一。钛资源储量1.1亿吨,居全球第二,钒资源储量全球第一,现有钒资源预计可保障我国使用100年以上。


  产业布局优化,“强者恒强” 态势明显。我国钒钛产业已经形成“3+N”产业空间布局,以攀西地区、承德-朝阳地区、哈密-喀什地区三大资源集聚区为核心,延伸发展多元化特色区域。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钛白粉领域六家中国企业跻身全球产能前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强者恒强” 格局凸显。


  应用领域拓展,高端制造增长强劲。在钒应用领域,2024 年我国消耗钒11.860万吨,较2023年增长2.0%,在储能领域应用占比达16.3%,同比增幅5.5个百分点,钒储能产业蓬勃发展。钛金属应用方面,2024 年我国钛材消费总量达15万吨,同比增长2%,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增长显著,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因军用飞机升级、国产大飞机产能释放等因素需求大增。


  当前,我国钒钛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产业投资过热、产能产量增长过快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突出。在钒钛磁铁矿开发、多途径提钒、海绵钛和钛白粉生产等领域存在投资过热与低端产能过剩现象,产业 “内卷” 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


  为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钒报告》和《钛报告》提出发展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从国家层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依托资源、技术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集聚区。制定政策支持优势企业优先发展,引导投资向航空航天钛合金、医用钛材、3D 打印钛粉等核心领域集聚,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


  促进产业协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行业准入门槛,结合生产与原料供给,在海绵钛、钛材、钛白粉等领域限制低端投资,严格把关项目。


  推动产业联合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研共创产业共性问题,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组建联合攻关利益共同体,共建联合实验室、国家级钒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共享研发平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步伐,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深化绿色转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降低生产能耗和碳排放。研发绿色提钒提钛技术,解决固废处理问题,降低环保成本。


  推动标准接轨,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钛金属、钛白粉、钒电池行业生产与应用标准化建设,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钒钛质量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产业国际影响力。


  张邦绪认为,随着钛材产业高端制造能力的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国内巨大市场潜力和国外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钒钛产业已进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占据全球钒钛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成为世界钒钛产业强国。


  转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