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校创意直播激活乡村“新滋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8-02





  河北承德兴隆县园也村的农家灶台前,土鸡炖倭瓜的香气混着柴火烟味升腾;咖啡工坊里,村民手冲的咖啡香漫过山林;帐篷书屋旁,山野清风裹挟着团购订单的提示音--近日,广州华商学院“华商行天下”实践团与驻村网红“小洁”携手,用“创意直播+本土IP”的模式,让这座山村的铁锅炖、手冲咖啡等特色食品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在数字浪潮中“炖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滋味”。


  “家人们看这锅!土鸡是后山散养的,南瓜刚从地里摘的,连柴火都是老果林拾的枯枝,炖出的就是园也村的本味!”镜头前,广州华商学院播音专业学生许诺蹲在灶台边,指着咕嘟冒泡的铁锅炖,把食材的“原生态”故事讲得鲜活。


  不远处的咖啡工坊里,另一场直播正聚焦“村民变身咖啡师”的蜕变:学生张扬镜头追随着被网友称为“不靠谱咖啡师”的村民,从咖啡豆甄选、古法烘焙讲到手冲技巧,更道出背后的故事--曾经不懂咖啡的庄稼人,如今能独立经营工坊,一杯咖啡成了山村产业升级的缩影。


  帐篷书屋前的直播则将食品与文旅场景巧妙串联:镜头扫过草坪乐队的即兴演奏,掠过鹿苑、观景台的景致,自然带出民宿预订信息时,总会“顺路”推荐现磨咖啡、应季水果等团购品,而铁锅炖的食材礼盒更是直播间的“常驻嘉宾”。“网友买的不只是一份食物,是藏在食物里的山村日子。”实践团指导老师曹丽丽说,直播里的每款食品,都是乡村故事的“活载体”。


  这场直播没有花哨的滤镜,却因“土得掉渣”的真实感圈粉。实践团师生一到园也村,一头便扎进了田间地头:清晨跟着村民进山择菜,记录南瓜、野菜从山林到铁锅的全流程;午后守在咖啡工坊,拍村民从生豆烘焙到成品包装的每个细节;傍晚蹲在帐篷民宿露台,就为等“山尖落月”的瞬间,给预购铁锅炖礼盒的网友添一份“月下品鲜”的意境。


  “我们不想只做'卖货主播',要让网友透过屏幕尝到园也村的'人情味'。”曹丽丽介绍,师生们把课堂上的“IP叙事”理论搬进山村,帮村民梳理出“山里农民的守村日记”风格:铁锅炖的柴火气里,藏着村民拾柴时的弯腰身影;民宿房梁的木头、路基的石头,浸透着人拉肩扛的汗水;就连厨房村民腌制的酱菜,也带着“奶奶传下来的老方子”的温度。


  当镜头突然转向厨房,直播村民演示酱菜古法腌制时,弹幕瞬间沸腾:“这才是真正的农家味!”“想买酱菜,更想学手艺!”开播1小时,观看量突破2000人次,铁锅炖食材礼盒、手冲咖啡等订单量环比增长超3倍。


  “以前自己直播,只会喊'东西好、快来买',俩小时卖不出几单。”园也村村支书坦言,“过去,园也村的好食材、好景致'养在深闺',缺的正是把味道转化为流量的方法。”


  如今,高校创意与本土资源的碰撞,让僵局被打破:学生们带来的“场景化传播”技巧,让咖啡工坊成了“乡村产业升级课堂”,铁锅炖灶台成了“原生态食材展示厅”;驻村网红“小洁”娓娓道来的乡土故事,让每款食品都有了“独家记忆点”。直播不仅带火了铁锅炖、手冲咖啡等食品销售,更拉动了民宿预订、鹿苑参观等文旅消费,形成“食品引流-文旅增收-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学生把课堂搬进山村,我们把山村变成'活教材'。”曹丽丽说,这场实践证明,数字创意能让乡村食品跳出“土特产”的局限,成为承载文化、连接城乡的纽带。随着园也村IP的持续打磨,这些带着山林气息的食品与文旅场景,正借由数字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市场,让燕赵山村的烟火气,在乡村振兴的蓝图里愈发浓郁。(潘莹 戚树生)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