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夕阳”专业 培育“朝阳”人才 高校专业设置迎来“焕新”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12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日前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两年来,教育部引导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撤销和停招6638个,高职新增专业点1.2万个,撤销专业点8200余个,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我们将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栾宗涛强调。


  加快学科专业“新陈代谢”


  加强战略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是近年来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行动中的重要内容。


  《方案》提出,深入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基础学科跃升、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等六大行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新设了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栾宗涛介绍,比如面向“低空经济”这一战略领域,教育部就打破了3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的限制,支持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相应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今年布点、今年招生。


  另外,今年还增设了健康与医疗保障等29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此外,面向机器人、农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启动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系统推进、集群实施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5个教学关键要素联动改革。


  “超常规学科专业布局要把握三个要点。”栾宗涛说。首先,学科专业要真正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速度加快,常规工作方式日渐跟不上迭代的速度,必须有新机制解决学科专业设置在前瞻性和适应性上不足的问题。高校一定要提高站位,从自我发展的“小逻辑”转变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大逻辑”,真正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第二,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服务国家需求需要实打实的能力,一个新的学科并非凭空产生。如超常规支持的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就涉及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有学科基础,才能真正为新兴学科发展提供支撑。最后,强化体系支撑,是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的长期保证。栾宗涛指出,对于超常规布局增设的学科专业,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并且持续跟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推动高校真正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抓产业必须抓人才


  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是为了更精准地向产业端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教育部已部署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支持有意愿、有基础的地方和高校“揭榜挂帅”,探索可行性经验和可复制模式。


  今年年初,复旦大学启动新世纪第三轮教育教学改革,以造就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在通气会上介绍,学校实施了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具体来说,学校以项目制运行模式,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依托重大科技攻关与社会发展命题,设置聚集多学科资源的博士生培养项目,打破学科专业、组织与管理壁垒,增强学科专业融合内生动力;实施专项招生计划,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定制交叉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套灵活的学籍管理和导学机制。


  复旦大学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具有较高学科交叉研究和转化应用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校首轮选择化学、生物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建设。


  人才需求在哪里,该如何预测?


  《方案》提出,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平台已完成基础建设与数据整合工作,重点构建了动态供需大数据查询分析、支撑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学科专业诊断预警、开展结构布局诊断分析、探索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等六大功能板块,目前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


  “要坚持抓产业必须抓人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朱秀梅看来,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贯通融合,加大急需紧缺人才供给。她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面向具身智能、工业互联网、低空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围绕产业发展与学科设置、技术变革与人才培养、岗位能力与课程改革等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学科专业引导建议。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也正在依托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开展学科专业优化调整。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兰勇表示,湖南省高校锚定区域产业需求,打造学科专业“链群共同体”。实施支撑主导产业学科建设计划,紧密对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14个市州的主导产业,按照“1个主导产业+1至3个优势学科+N个协同学科”的匹配原则,在本科高校建设150个优势学科。


  此外,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进一步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机制,首次实施通过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今后将向农业等更多专业学位类别推广,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标准。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