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85%。这一目标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设定了清晰的路径与方向。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的当下,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数字化转型不仅关系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对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深远意义。
标杆实践: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赋能
在产业转型进程中,标杆企业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能够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推动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
在这些智能工厂中,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大量采用先进的数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工业机器人,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与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精准调度,生产周期显著缩短,产品质量稳定性大幅提高。
对于众多中小型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而言,学习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生产、管理、研发等关键环节中的某一点进行数字化突破,逐步拓展到全流程、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
技术攻坚:破解 “卡脖子” 难题
当前,虽然我国在电子信息领域取得了诸多技术突破,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面临 “卡脖子” 问题。因此,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在先进计算领域,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云边端协同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对于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计算能力与数据处理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强化算力等深度贯通融合,能够为生产过程中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5G-A、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保障。
人工智能赋能方面,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可快速、精准地检测出产品缺陷,大幅提高检测效率与准确性;在生产设备故障预测方面,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实现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降低设备停机时间与维修成本。
生态共建:从 “赋能者” 到 “标准引领者”
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生态体系。在这一生态体系中,企业不仅要成为数字化转型的 “赋能者”,更要逐步成长为 “标准引领者”,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参与。
企业应积极与供应商、客户建立数字化协同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加强合作,借助其专业的技术与服务能力,为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与效率。
此外,高校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化转型人才。
通过各方的协同创新,构建出一个互利共赢的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以此共同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陈洲)
转自:通信信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