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晨雾还未散去,李建国已经开着新买的电动三轮车穿梭在连片的烟田里。车斗里堆着发酵好的有机肥,在零下三度的空气里蒸腾出白茫茫的热气。"突突"的发动机声惊起几只灰喜鹊,扑棱棱掠过覆着薄霜的烟茬地,落在远处新建的育苗工场蓝色屋顶上。
"老李,你这车轱辘印都要把田埂轧平喽!"隔壁烟农王德顺裹着军大衣从钢架大棚钻出来,手里捧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着温湿度数据。两人相视一笑,呼出的白气在晨光里氤氲成团——这是皖南烟区最寻常的正月清晨。
机械臂托起的春天
在王德顺家的农机仓库,三台植保无人机正在充电,橘色机械臂泛着金属冷光。这个曾经扛着喷雾器在烟田深一脚浅一脚的老把式,如今戴着老花镜研究北斗导航系统。"去年光无人机植保就省下60个工,每亩增产35斤。"他掏出手机展示电子台账,"你看这账本,油料费、维修费、增收项,连打药时间都精确到分钟。"
仓库墙上挂着褪色的全家福,照片里还是泥墙瓦房。现在院中新盖的二层小楼阳台上,儿媳正给孙子指着远处轰鸣的翻耕机:"爷爷买的铁牛在耕地呢。"王德顺摸着无人机的旋翼感叹:"以前正月愁雇工,现在正月盘账本,这变化就跟这铁家伙会飞似的。"
绿网罩住的丰收
沿着硬化后的机耕道往南,90后烟农陈晓梅的烟田覆着银黑相间的降解膜。蹲在地头的她正用手机查看这块田的电子地图,云端立刻弹出这片烟田的绿色防控档案。"赤眼蜂投放3次,诱捕器换了8轮,生物农药用量比前年少四成。"她摘下手套,露出被叶绿素染成淡绿的手指,"最惊喜的是烟蚜茧蜂,去年帮我保住20亩烟田,光这笔就多赚两万。"
田埂边的生态沟里,几只麻鸭正啄食着烟青虫。陈晓梅的丈夫开着新能源运输车过来,车厢里码着刚从生物质烤房出来的金黄油亮的烟叶。"技术员说咱们的烟叶农药残留又降了0.03%,明年还能卖个好价钱。"发动机的嗡鸣声中,小两口盘算着开春的烟田里即将要开启的故事。
育苗棚里的春天交响
暮色爬上钢架大棚时,智能苗棚的自动卷膜器慢慢拉下帷幕。52岁的刘桂香蹲在潮润的苗盘旁,指尖轻轻拨弄着翡翠般的烟苗。"温度21.3℃,湿度67%,比俺当年烧炭加湿强万倍哩。"她对着手机那头的儿子笑,镜头扫过天边映射的一道道彩虹,"你瞅这苗齐整得跟尺子量过似的。"
育苗工场的玻璃幕墙映着漫天晚霞,刘桂香的白大褂口袋里揣着温控记录仪,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让她想起三十年前煤油灯下翻烤种子的冬夜。"那时候裹着棉被守芽床,现在穿着单衣管智能温室。"她轻点触控屏,智能温度控制仪立即在苗床上织出金色网格。
更衣室的储物柜里,锁着本泛黄的《育苗手册》。泛潮的纸页间夹着干枯的烟苗标本,扉页还有丈夫歪扭的字迹"1989年技术培训笔记"。如今新手册变成了手机里的APP,每日自动生成的水肥配比表,正静静躺在她的微信收藏夹。
在这个被科技重新定义的正月,皖南山区的烟田依然生长着最朴素的幸福。当机械臂代替了弯下的脊梁,当电子账本更新了皱巴巴的欠条,那些被时代托举的希望,正和钢架大棚里的烟苗一样,在冬天的土壤里默默积蓄着春天的力量。(皖南烟叶公司 刘静静)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