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烤房飘出“低碳香”
凌晨四点,宣州区文昌镇的雾气还粘着山尖,程财山家的生物质颗粒烤房已腾起青烟。老烟农捧着搪瓷缸蹲在控制屏前,看数字从32℃匀速爬升到38℃。“往年这时候得摸黑添煤,现在塞满颗粒料就能睡整觉。”他敲了敲橘红色燃烧器,“这家伙比烧煤省三成钱,还不呛肺管子。”
烤房外墙的温度传感仪闪着绿光,实时数据正同步传到云端。技术员王翻出手机里的曲线图:“程叔这房烟,变黄期温控波动比传统烤房少8.2℃。”说话间,自动进料口“咔嗒”落下新料,惊起屋檐下偷暖的麻雀。
小烟夹撬动大账本
在寒亭镇管南村烟叶工场,52岁的王春香正带着妇女们摆弄新式烟夹。“咔”一声脆响,刚才还散落的烟叶就被弹簧钢片卡得笔挺。“再不用半夜绑烟把,指甲缝也不嵌黑泥了。”她晃着磨出老茧的右手,身后堆成小山的夹烟架正被有序送往挂烟架。
烟农老陈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往年请绑烟工要开出去三万块,今年租赁烟夹才花一万块。"阳光微斜,从烘烤工场顶棚的洒下,在码放整齐的烟夹上烙出金灿灿的格子,像极了烟农们今年的存款单。
机耕路上跑出加速度
雨后初晴,贾公村的机耕路泛着幸福光。95后烟农茆雪辉开着四驱运输车,满载烟苗突突碾过青石子铺成的机耕路。“搁我们工人采摘的烟叶都要弄肩膀挑,人工扛到大马路上,才能放到运输车上,凌晨2点就要起来,烟叶上还有露水,烟叶扛着那是真重,是真的累啊。”他指着修到田间地头的机耕路,“现在再也不用那么费劲了,车子直接开到田间地头,采好的烟叶直接就能运走了。”
路旁刚拓宽的错车带里,七八台浇水机机头挨头歇晌。红漆刷的“中国烟草”路标下,碎石子还带着压路机的温度。数据显示,机耕路大大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
水网织就丰收被
站在新龙村新建的塘坝上,村支书老徐的解放鞋底粘满红土。“往年这时候,大伙得抢水打架。”他跺了跺脚下游弋的鱼群,“现在三级提灌站配生态渠,连最远的岗地都能喝饱水。”
顺着他的竹竿望去,U型渠像银链子串起千亩烟田。分水闸口的流量计跳动着数字,田垄间的喷灌带正吐出彩虹。水利局测算,新建水利设施让干旱季保收面积增加130%,每亩增收超200元。
老把式的新算术
暮色漫过邵村的钢架大棚时,老烟农董火生蹲在田埂上按计算器:“烤房省六千,烟夹省两万,机耕路省油钱...”算到塘坝省下的抽水费,老人突然起身跺脚:“早二十年有这些家伙什,俺家老二也不会辍学打工!”
风掠过新修的生态沟,带着烟草花的甜味。远处育苗工场的LED屏亮起明日天气,塘坝上的太阳能杀虫灯次第闪烁,连成一条坠入烟田的星河。那些夯进路基的碎石、砌进水渠的混凝土、装进烤房的生物质,正默默重构着皖南烟区的年轮。(皖南烟叶公司 刘静静)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