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烟草:圆桌会议凝聚共识,“6+2”技术助力烟叶生产目标实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7-28





  为全面提升靖西市烟叶烘烤管理水平,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促农增收”再上新台阶,靖西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严格执行烟叶烘烤技术方案,全面开展“三同”烘烤活动,深入推进第一炉烟叶采收烘烤工作,推动靖西市烟叶高质量发展。

  “三同”活动:开启2025年第一炉烟叶烘烤

  2025年烟叶烘烤方案发布后,各烟叶工作站点快速响应,站点长、烟技员、烘烤师与烟农实行“三同”活动,即“同吃、同住、同烘烤”,有效开展第一炉烟叶采收烘烤工作。

  烟技员和烘烤师深入田里,指导烟农如何判断烟叶成熟度,确保烟叶采收符合烘烤要求,并针对烟叶的不同品种和生长特性,制定完善的烟叶采收方案,现场讲解、演示采收方式,提高烟农采收水准。同时,站点烟技员对每座烤房设备进行详细检查和调试,保障烟叶烘烤过程中烤房设备运行正常,为第一炉烟叶的顺利烘烤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的烟叶烘烤工作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开端,整体提升烟叶烘烤质量,推动靖西市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靖西市禄峒收购点烟技员在“三同”现场查看烟叶变黄情况。蒋宝 摄

  “圆桌论”:聚焦问题促提升

  在开展“三同”烘烤活动期间,各烟叶收购点点长、烟技员、烘烤师和烟农齐聚一堂,共同剖析今年烟叶生产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受前期气温干旱因素的影响,部分烟田的烟叶生长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无疑为后续烘烤工作带来新的考验。为了满足各工业公司对优质烟叶的需求,提高烟叶品质和工业可用性,靖西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严格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是保证烟叶烘烤质量的关键所在。

  通过每天晚上与烟农深入交流,结合站点长、烟技员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与烟农分享“6+2”关键技术的优势、如何精准判断烟叶成熟度的方法以及调整烘烤工艺的实操技巧,特别强调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烟叶在烘烤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工艺参数,只有准确把握住这些烘烤上细节东西,才能烘烤出高质量“黄金”烟叶。

  靖西市地州镇坡豆街的烟农阮承芳、满怀信心地说到:“现在有烟技员和烘烤师对我们进行烘烤技术帮扶,我相信,只要我们严格按照“中温中湿或中温偏中高湿变黄”和“三长两短”保湿增香烘烤工艺,经过烟站烟技员的专业指导,认真做好烘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今年的烟叶一定能增收。”

禄峒点开展第一炉烟叶烤后初分级工作。蒋宝 摄

  “6+2”关键技术:确保烟叶烘烤质量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烟叶生产目标任务,靖西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严格落实“6+2”关键技术。“6+2”关键技术即坚持“培育壮苗、平衡施肥、大垄深栽、水肥调控、结构优化、成熟采烤”6项重点技术,提升高成熟度和高油分2项关键技术。要达到高成熟度和高油分只有通过成熟采烤这一重要环节来提升,只有在烟叶达到最佳成熟状态时,进行采收烘烤,烤出的烟叶才香味浓郁、色泽金黄;通过标准化生产加强烟叶种植技术和成熟度剖析,确保烟叶高成熟度的规范化,并通过合理施肥和烘烤工艺调节,有效提升烟叶油分。

  在第一炉烘烤工作中,烟技员、烘烤师等严格遵守“6+2”关键技术采收要求,对各环节开展指导和监督,深入烤房监督检查烘烤流程执行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并作出调整,依据精益管理和技术服务,提升烟叶烘烤质量。

靖西坡豆收购点点长有田间指导成熟采收工作。周凡攀 摄

  精益管理:推动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靖西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健全精益管理,为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烤房设备维护方面,各站提前对烤房设备进行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供热设备、通风设备、控制设备、发电机等容易损坏的设备,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在人员烘烤培训方面,对烟技员进行市级、县级、站级进行多方面的烘烤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备烤、烟叶成熟判断与采收、烘烤技术、烘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田间不适用烟叶处理、烘烤现场实操培训等,提升各烟技员、烘烤师和烟农的综合烘烤能力素质,并掌握不同烘烤阶段的工艺指标调整方法。及时收集各类记录和烘烤材料工作,总结烟农烟叶生产相关信息,依据痕迹化管理,为后续烟叶生产管理和质量可溯源提供依据。

新靖收购点点长在指导烟技员、烘烤师、烟农进行田间成熟度判定。马学雷 摄

  目前,靖西市烟叶烘烤已经出炉11000多炉,出炉干烟重量12.47万担,上中等烟叶重量11.478万担,烤后烟叶黄烟率达92%,烟叶烘烤工作正在有序整体推进。同时,靖西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坚决贯彻“6+2”关键技术,健全精益管理,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烟草生产目标和任务,为靖西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烟农增收做出更大贡献。(黄靖文)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