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党员应有的“八小时之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7-29





  青年党员是党的事业的生力军,其言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八小时之内”的工作表现是党性修养的集中展现,“八小时之外”的私人时间同样是检验初心使命的重要考场。

  要让“八小时之外”成为党性锤炼的“加油站”

  党性修养非一日之功,青年党员的成长进步离不开持续学习的积累。“八小时之外”的时间看似碎片化,却是自主提升的黄金时段。如果下班后沉迷娱乐消遣,将时间耗费在刷短视频、玩游戏上,久而久之不仅荒废了学业事业,更淡化了党员意识。那些在岗位上脱颖而出的青年党员,往往善于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有的钻研党的创新理论,在原著原文中悟透初心;有的学习业务技能,在专业领域精进本领;有的研读党史故事,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中汲取力量。这种“挤时间”学习的自觉,正是党性修养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要让“八小时之外”成为践行宗旨的“实践场”

  党员的身份不因下班而“褪色”,服务群众的责任更不应被“八小时”框定。在社区里,可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参与环境整治、政策宣讲等活动;在网络上,可关注群众在社交平台的诉求,及时回应疑问、澄清误解,做网络空间的“正能量使者”;在日常生活中,对邻里的困难主动搭把手,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敢于站出来,用点滴行动诠释党员担当,让让群众在“八小时之外”的细微处感受到党的温暖。

  要让“八小时之外”成为涵养正气的“净化器”

  “八小时之外”的私人生活,是检验党员纪律意识的“试金石”。青年党员社会阅历较浅,面对各种诱惑更需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认为“私下里的事没人管”,从而放松警惕,接受不当宴请;决不能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忘记了党员身份;决不能沉迷享乐主义,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抛在脑后。这些看似“小事”的行为,实则是纪律防线松动的信号,久而久之可能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

  “八小时之外”的自律不是“自我设限”,而是对个人成长的保护,是对党员身份的敬畏。唯有守住底线、涵养正气,才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本色,让青春在严以修身中绽放光彩。(江夏烟草 魏立香)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