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烽火中读懂信仰的重量——读《红岩》有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7-31





  当指尖抚过《红岩》泛黄的书页,那些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暗夜里燃烧的生命,仿佛正透过文字向我走来。这部记录重庆解放前地下党人狱中斗争的红色经典,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英雄形象,却以最朴素的笔触,让我在70余年后的和平年代,依然能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信仰在绝境中迸发的万丈光芒。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一颗在黑暗中坚守的星辰。许云峰在狱中用手指挖通岩壁,却把逃生的机会留给同志;江姐面对竹签穿指的酷刑,那句“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至今读来仍让人心头发烫;还有小萝卜头,那个在狱中长大的孩子,用稚嫩的双手传递情报,他画的那只振翅欲飞的蝴蝶,是对自由最纯粹的向往。他们不是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对亲人的牵挂,有对生活的热爱,但在信仰与生死的抉择面前,他们选择了用生命践行入党时的誓言。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在绝境中对理想的坚守。渣滓洞的牢房阴暗潮湿,敌人的酷刑残忍至极,但革命者们从未屈服。他们用铁钉在墙上刻下标语,用歌声驱散恐惧,甚至在死刑执行前,还在筹划着越狱计划,只为给新中国保留更多的火种。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源于他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就像江姐在信中写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可能缩短刑期。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儿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他们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心中装着的是民族的未来、人民的幸福。

  对比当下,我们生活在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却时常在迷茫中抱怨生活的不易。工作遇到挫折就想放弃,学习稍有困难就打退堂鼓,甚至把“躺平”“摆烂”挂在嘴边。读《红岩》时,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如果身处那样的绝境,我能像他们一样坚定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但正是这种差距,让我更加懂得今日之幸福的可贵——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能在周末和家人漫步公园,能在深夜安心地睡去,这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像江姐、许云峰这样的革命者,用生命为我们撑起的晴空。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新:重庆解放前夕,敌人对狱中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屠杀。当解放军的炮火逼近白公馆时,狱中的同志们听到炮声,纷纷涌向窗口,用尽最后的力气呐喊。他们没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但他们的牺牲,正是为了让更多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闪耀。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年轻干部,到抗疫一线逆行的医护人员,从边防线上戍守的战士,到实验室里钻研科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身上不都有着红岩精神的影子吗?他们或许没有经历枪林弹雨,但同样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坚守与奉献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我突然明白,红色书籍的意义,从来不是让我们沉溺于历史的伤痛,而是让我们在铭记中汲取力量。《红岩》告诉我们:信仰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初心;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必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但当我们抱怨工作辛苦时,不妨想想渣滓洞中的同志们如何在酷刑下坚持斗争;当我们纠结于个人得失时,不妨看看江姐们如何为了信仰舍弃一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岩》中的革命者们用生命证明,信仰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理想的光芒能够穿透黑暗。如今,红岩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接力者,我们唯有传承这份信仰,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奋勇前行,才能告慰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英魂——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这或许就是红色书籍的魅力:它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读懂信仰的重量,找到前行的方向。当我们再次翻开这些书页,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一颗颗滚烫的初心,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江夏烟草 孙新慧)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