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与效能革新,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7月28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天津移动TPU智算中心的正式点亮,向业界展示了一个高性能算力集群的落成,也提供了一个从底层芯片架构、服务器整机集成到运营商级算力服务的全链条自主创新范本,为我国智算产业生态的构建开拓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路径。
核心技术探源:TPU架构何以成为破局关键?
本次智算中心的算力核心,是中昊芯英历时近五年自主研发的“刹那”TPU芯片。当前AI算力 市场以GPU为主流,为何要选择并落地TPU这一专用架构路线?答案源于对AI计算本质的深刻洞察。
天津移动 TPU 智算中心的项目建设负责人、天津移动城三分公司副总经理高亢在点亮仪式致辞时表示:“算力的竞争其实就是芯片、架构、能耗与效率的竞争。在进行底层算力硬件选型时,芯片的算力性能、功耗与易用性是天津移动重点关注的核心因素。能耗决定长期运营成本,性价比决定能否大规模普及,易用性决定开发者愿不愿意留下来。”
当大模型训练的参数量不断跃升,当推理侧并发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芯片架构可能面临效能瓶颈。而 TPU 芯片架构相较于传统的 GPU,在 AI/ML 计算场景下因创新架构而具有天然的效能优势。
作为国产 TPU AI 专用算力芯片的领导者和先行者,中昊芯英提供的自研 “泰则®”GPTPU 人工智能服务器,为项目提供了核心的 AI 算力效能。“泰则®”搭载的 TPU 芯片“刹那®”由中昊芯英历时近 5 年研发,是中国首枚量产的高性能 TPU 架构 AI 专用大芯片,拥有全自研的 IP 核、指令集与计算平台。“刹那®”的 AI 算力性能超越海外著名 GPU 产品近 1.5 倍,能耗降低 30%,将价格、算力和能耗综合测算,“刹那®”的单位算力成本可降低近一半。1024 片芯片通过光模块片间高速互联的能力,使系统集群性能远超传统 GPU 数倍,千卡集群可支撑超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运算需求。
系统集成攻坚:打通“芯”到“算”的最后一公里
一颗高性能芯片的诞生只是第一步。如何高效、稳定地将其集成到服务器系统中,让上层应用顺畅调用其算力,既是产业化落地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产业长期面临的挑战。
在此次项目中,太极股份提供了智算服务器整机集成、测试、部署和软硬件优化等。搭载太极股份自研的 TAIJI2000-Z001 CPU 服务器与中昊芯英的“泰则®”TPU AI 服务器,集成 AI 算力服务器系统,同步开发适配国产芯片的嵌入式软件,并提供一次性集成部署及后期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软硬件 + 集成 + 运维”的一体化能力,确保了算力集群的高效稳定运行。
太极股份数字基础设施业务集团总经理孟凡池介绍,在硬件层面,太极股份基于自研的旗舰级TAIJI-2000-Z001 AI服务器做了深度适配。该服务器平台本身具备强大的扩展性,可支持8块“刹那”TPU芯片,并配备了高速内存与存储通道。集成的难点在于,必须确保TPU芯片与CPU之间、多块TPU芯片之间的高速互联与数据通路畅通无阻,才能最大化发挥芯片集群的并行计算能力。
软件层面的挑战更为艰巨。太极股份针对“刹那”的全自研指令集,开发了适配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和编译工具,为国产芯片与上层应用软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编译系统支持高斯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模型,方便开发者将现有AI模型便捷地迁移至TPU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国产芯片的应用门槛。
太极股份成功打通了从国产核心器件到国产算力设备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一套软硬件协同优化的完整解决方案。
算力运营变革:运营商的“算网融合”新角色
中国移动立足“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定位,特别是秉持着“为国建云”的初心使命,在AI-IaaS层提出芯片开放、协议开放、形态开放的目标,旨在以多芯兼容的开放式架构打破技术论断,激发国产智算潜能。
天津移动将通过“算力运营平台、MaaS平台、云管平台”三大关键平台的建设,使能从“算力提供者”向“智能服务提供者”的战略转型。
天津移动TPU智算中心的落地,是这一转型的生动实践。天津移动城三分公司副总经理高亢表示,天津移动正按照“一云多芯”策略持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异构融合、高速传输、统一调度、服务化供给为核心特征的“四位一体”新型AI算力体系。
这意味着算力不再是孤立的数据中心资源,而是像流量一样可被灵活输送和智能分配的网络化资源。借力中国移动的云网融合基础设施,天津移动TPU智算中心的国产TPU算力能够以低时延、高可靠的方式,精准赋能华北地区的工业、金融、科研等用户,实现“算力像水电一样,即取即用”的愿景。
这次多方合作,清晰地勾勒出我国信息产业在AI时代的发展新图景:以中昊芯英为代表的“硬核”科技企业负责底层技术突破,以太极股份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商负责产业化承接与生态构建,以天津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负责将算力转化为人工智能普惠服务。这种协同模式,为我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高效绿色的算力基础设施,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